紫荊1997

海外看戰“疫”:德國學者觀察疫情的五個“關鍵词”

来源:中國新聞網    发布时间:2020-02-12

中國仍在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歐洲專家如何看待中國截至目前對疫情的應對?外界是否對中國太過“苛刻”?德國中國問題專家米歇爾·博喜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用五個關鍵字來形容他的觀察:“同情、尊重、憤怒、震驚、羞愧”。

同情和尊重:“中國應對全力以赴、高度負責”

米歇爾·博喜文(Dr. Michael Borchmann)是德國黑森州國際事務司前司長,長期研究中國問題和撰寫關於中國的評論文章,並曾多次到訪中國。

自中國出現疫情以來,米歇爾·博喜文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和中國各級政府的應對舉措。“即使遠在歐洲,我們每天也讀到大量關於當前疫情以及中國普通人生活狀況的新聞。”

米歇爾·博喜文強調,在鋪天蓋地的疫情報導中,最令人關注的無疑是中國為避免疫情更大範圍擴散而對武漢這樣的大城市採取了大大超出常態的限制措施,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然而,我們聽到的卻是這些城市裏一個個普通人以極大的自律去承受了諸多不便。他們應該得到我們的同情。”米歇爾·博喜文說,不妨設想如果未來別的某種病毒在德國首先暴發疫情,“我們能夠像中國人那樣不怨天尤人、充分自律地去攜手應對,還是會陷入混亂之中呢?”

談及中國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博喜文認為應當給予“極大的尊重”,因為中國官方在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問題時展現了堅定和能力。他亦指出,無須諱言,在抗擊疫情的初始階段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憾,“但我們不應忘記,又有哪個國家在面臨全新的威脅時能夠立即準備好萬全之策呢?”

米歇爾·博喜文指出,中方所採取的舉措,最終被證明是有望阻斷疫情更大範圍擴散、維護中國全國和全球範圍公眾安全的重要抉擇。他亦注意到,目前中國單日新增病例已連續數日回落,而全球範圍內也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發。“真正富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反對這樣的措施的。”

總體而言,米歇爾·博喜文評價中國官方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是“全力以赴和高度負責任的”,“我不認為多數國家的政府在面對如此規模的一場未知疫情時能夠如此有效地加以應對。”

憤怒、震驚和羞愧:“我為歧視和偏見感到羞愧”

談及疫情出現後,個別國家、政客和媒體的表現,米歇爾·博喜文直言,他感到“憤怒”。

米歇爾·博喜文表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某些國家不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執意對中國公民實施入境管制發表的批評“完全在理”。事實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已多次強調,防範疫情是必要的,但無需過度反應,世衛組織不建議各國採取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措施,呼籲各國應基於證據、採取令人信服的措施。

“震驚”則是米歇爾·博喜文看到一些西方媒體利用疫情製造的聳動性標題後的第一反應。他指出,德國《明鏡》的“新冠病毒:中國製造”封面尤其惡劣,因為這樣將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和一個國家強行捆綁在一起的做法“低劣程度前所未有”。“從未有人將埃博拉病毒稱為‘剛果病毒’,更不會把寨卡病毒稱為‘巴西病毒’,抑或是將瘋牛病稱作‘歐洲病毒’。”

而對於近來在一些國家出現的針對中國人和整體亞裔的種族主義歧視抬頭現象,米歇爾·博喜文直言自己替那些充滿歧視和偏見的人感到“羞愧”。他表示,已經有科隆的亞洲超市店主在採訪中講述了帶有偏見的報導對自己正常經營造成的影響,甚至還有報導稱法蘭克福有“見到亞洲面孔繞道走”的現象出現,“這已經近乎仇外了。”

“中國經濟具備足夠韌性”

在採訪的最後,米歇爾·博喜文表示,自己並非醫學專家,故而難以對疫情後續發展作出具體預判,但是從全球其他地區應對過往歷次疫情的經驗來看,通過各方努力,人類最終是能夠戰勝病毒肆虐的,“具體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類對抗疫情的成敗關鍵無疑系於中國正在採取的巨大努力。”

“同時,我相信中國經濟在其結構上已經具備了足夠韌性,使它能夠像‘機體健康的人偶患微恙’那樣,很快地痊癒。”米歇爾·博喜文說。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