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亮點多

来源:海外網    发布时间:2020-01-11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296個專案和12名科技專家獲獎。本年度 國家科技獎的特點如下:

極大增強科技界榮譽感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共和國勳章”總共授予8人,科技領域有5人;國家榮譽稱號總共授予28人,科技領域有7人。這些榮譽極大增強了科技界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2019年度,2人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黃旭華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曾慶存是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為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開創性貢獻。

據瞭解,2018年之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數額為500萬元,其中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2019年1月4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調整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的通知》,規定自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起,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標準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全部屬獲獎人個人所得。

首次試行開放國籍限制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評審環節進一步創新。

首次在自然科學獎中試行放開完成人國籍限制。該負責人介紹說,我們穩步推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對在華外國人的鼓勵。此次共有10名長期在華工作的外籍專家作為專案完成人被提名(5人牽頭,5人參與),為吸引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了有益探索。

全面實行提名制。2018年起,國家科學技術獎5個獎種全面實施專家學者提名,單位提名不限指標。2019年進一步完善提名制,精簡提名材料,簡化各類證明,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創新驅動製造業提質增效

機械裝備、新一代半導體照明、航空安全和飛機製造等重要領域,經過多年科研積澱,湧現出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團隊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專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李晉閩向記者介紹說,專案團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專案成果已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推廣,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目前,中國已有近50%的傳統光源被LED產品所取代,每年累計實現節電約2800億度,相當於3個三峽水利工程的發電量。”李晉閩說。

科技還支撐引領了綠色高質量發展。金屬材料、輕工、化工、建築、機械、農業工程等行業的獲獎成果彰顯綠色發展理念。從污染機制的基礎研究到空氣品質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領域創新碩果累累,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撐。

創新成果緊扣民生急需

今年獲獎的成果中,從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到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再到治療疑難雜症、護衛“舌尖上的安全”……通過緊扣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創新的著力點,讓技術更加貼近群眾、創新真正造福人民。

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王靜團隊的“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准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專案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王靜向記者表示,以往,農藥等小分子化合物核心識別材料製備困難,靈敏度不高。經過十幾年研發,專案組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系列突破,先後研製了14類覆蓋93種化學污染物的分子印跡前處理產品。專案組還開發出基於智能手機圖像識別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自然科學獎獲獎者平均44.6歲

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為中國基礎研究領域的中流砥柱,成為科技創新隊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軍。數據顯示,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年齡不足45歲。團隊平均年齡不足45歲的專案26項,占比56.5%。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

10位外籍專家獲獎

2019年度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參評人數、獲獎人數和國別均創歷史新高。

10位獲獎外籍專家有3位來自美國,其他分別來自英國、奧地利、芬蘭、挪威、義大利、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既有歐美發達國家,也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領域廣泛,既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研究,又有空氣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藥研發等惠及民生的熱點領域。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