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高校博物館:從“養在深閨”到大有可爲

作者:易明    来源:中國文化報    发布时间:2019-11-11

日前,新開放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舉辦“漢唐奇迹”展,展出了顔真卿殘碑等一系列文物藝術精品,成爲新晋“網紅”。隨後,重慶大學的“贋品博物館”事件引發熱議。一時間,一正一反的對比,讓一直較爲低調的高校博物館闖入了公衆的視野。在中國博物館的發展迎來新機遇的當下,高校博物館的定位和發展路徑應該是怎樣的?我們需要什麽樣的高校博物館?

高校是博物館之母

博物館與高校之間有著天然“血緣”。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介紹,高校是博物館之母,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即誕生于大學,中國第一批博物館同文館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也是高校博物館。爲何中外最早的博物館都出自高校?在他看來,主要是二者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使然。也因此,博物館被人們稱爲“第二課堂”。

在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歷史中,每一歷史進程都能够看到高校博物館在博物館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當前,世界上許多著名高校將博物館作爲高校建設的重要部分。高校博物館不僅承擔學校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任務,更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廣泛的公共社會服務中。今天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高校都有著名的高校博物館,如劍橋大學的菲茨威廉博物館、哈佛大學的皮博迪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柏林洪堡大學的自然博物館等,不勝枚舉。

從“養在深閨”到嶄露頭角

2011年5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强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對高校博物館發展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指導意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校博物館使命與功能的深入認識,中國的高校博物館也逐漸從過去“養在深閨”轉而日漸嶄露頭角,新一輪高校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高潮日趨明顯。

前幾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開館、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群的建設等都引起社會關注;同濟大學博物館2017年推出“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短短一個月時間吸引數萬人次前往參觀;山東大學博物館年均入館參觀觀衆32萬人次。新近開放的浙江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成爲國內首家按美國博物館協會文物保護標準設計、建造的藝術史博物館。據介紹,該館針對4個開館展覽推出了定期導覽、預約講解服務;推出學術講座,邀請了多位藝術史家來浙江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講座;開展了針對展覽的工作坊等教育活動。自9月9日開館至10月8日,一個月內共計接待觀衆54820人次,平均每天2108人次。

高校博物館大有可爲

然而,無論與教育事業,還是與公共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相比,中國高校博物館整體上都還處于相對滯後的境地。國際博協副主席、中國博協副理事長安來順表示,中國目前有300多座高校博物館,在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公布的博物館名錄中不到100家,對比中國高校的數量,只有10%左右的高校有博物館。因此中國的高校博物館還有著非常巨大的發展潜力。

段勇認爲,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著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高校博物館從中受益幷不明顯。這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從中國高校博物館的質量和社會影響來看更是如此。高校博物館不僅要爲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另一方面還需要儘量發揮社會職能。這對于高校博物館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很多高校博物館都在努力地適應這種要求,或改進自己的處境,這些過程中仍面臨著種種考驗。

“中國的高校目前在博物館建設和利用領域所做的工作還非常有限,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說,中國的藝術教育在近二十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設置方面,面向全校學生的考古、文博、藝術方面的課程確實不多,高校博物館應當積極發揮這方面的作用。他表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明年將開設教學常設展,爲中國藝術史通識課提供實物,爲本科生教學服務,而研究生將在教授和專家的帶領下,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中去。

美術史論家、畫家陳履生認爲,很多高校藏品數量不足,需要接受社會捐贈。“目前高校博物館的發展需要耐心積累和培育,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國家政策的扶持。比如,很多文博機構庫房緊張,很多文物都無處堆放,能否調撥一些給高校博物館,或者是一定時間內的暫借,物權歸原單位。”他說。

段勇表示,主管部門應該改變對高校博物館的認知,根據其特點調整相關政策。高校博物館也要真正認清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不能只與社會公共博物館比藏品數量、比展覽精美、比場館豪華,而應借助高校的專業研究力量,發揮學術研究優勢,積極策劃、參與、舉辦一些學術性、探索性、實驗性、跨界型,填補空白的、“反常”的展覽,另闢蹊徑、揚長避短。

(原標題:高校博物館:從“養在深閨”到大有可爲)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