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藕汤、面条、饺子、鸡蛋...那些考古挖出的"美食"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19-04-12

【亞洲文旅網訊】不久前,考古隊員在江蘇溧陽上興鎮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墩墓裏發現了一罐雞蛋。出土雞蛋的這座墓裏還有印紋硬陶的罐、釜,原始青瓷的盅、瓿,泥質灰陶的三足盤,儲存器、炊器、盛食器俱全。

古墓中發現雞蛋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事實上,這並非考古中第一次發現食物遺存。考古人員還發現過面條、藕湯、餃子、肉串、點心……

那些年在考古現場被發現的“美味”,有不少改寫了我們的食物史。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藕湯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種類十分龐雜,包括日用飲食器具、樂器、兵器、書籍、衣物、食品等,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考古隊員在木制幾案的下面,發現了一個帶蓋的漆器,小心翼翼地揭開漆器的蓋子後,發現裏面竟是藕湯。當他正要將這件器物遞給墓外負責接取的工作人員時,只見湯水裏的藕片漸漸融化,有幾個稍微薄一些的藕片,很快就看不見了。

還好一旁的隨隊攝影師聽到隊員的呼喊聲,趕緊跑來按下快門,將這罐兩千多年前的藕湯定格在黑白照片裏。當你走進湖南省博物館時,還能從牆上展示的照片裏,一睹這罐藕湯的風采。

喇家遺址發現的面條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葉茂林至今還記得,他所帶領的考古隊2002年在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發現4000年前面條的細節。

當時是秋冬季,考古隊正在喇家遺址的一處小廣場上進行發掘。在地下約2米深的地方,他們找到了一座建築房址。房址的地面上,有一個倒扣著的紅陶碗。考古隊員揭開一看,裏面不僅存滿了泥土,竟然還有一團卷曲纏繞的面條狀殘留物。

“看上去就像是面條,但風化得厲害,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葉茂林對科技日報記者回憶道。

經檢測這碗面條並非由小麥制成,而是由小米制成。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分析殘留物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矽體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渣。有專家猜測,這些估計是這碗面條的配料,說明這可能還是一碗葷面。

阿斯塔那古墓裏的餃子

被稱作是“地下博物館”的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由於當地氣候幹燥,墓葬裏的一些面食點心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據報道,考古人員曾在阿斯塔那古墓群發現了幾枚唐代的餃子。盡管它們已嚴重鈣化,整體顏色發黑,堅硬如石,但外形相當完整。餃子的面皮由小麥粉加工而成,擺在木碗中形如月牙,看起來和現在的餃子很像。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趙志軍看來,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現的月牙形餃子應該符合中原地區的面食制作特點,是當時不同地區間文化交流的見證。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早在那一時期,中原地區的飲食習俗就已流傳到西域,並被當地人所接受。

除了這些之外,考古人員在古墓裏發現的“美食”還有骨頭湯、饢、陽幹魚、燉牛肉......雖然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澱,再美味的食物都成了土,但趙志軍表示:“相對於出土的食物本身而言,更重要的是透物見人。要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解讀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挖掘它們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有3個要素決定著人類對食物的選擇,基本營養成分的需求、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的限制、文化傳統觀念和宗教信仰的制約。對包括食物在內的考古遺存進行研究分析,可以從多個維度還原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