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省港澳樂手為粵樂創新篇

来源:大公網    发布时间:2019-03-25

20190325031751763.jpg 

圖:左起:陳璧沁(胡琴)、張悅如(胡琴)、余樂夫(藝術總監、胡琴、電結他)、黃樂婷(胡琴)

省港澳一班青年樂手將會為康文署今年的「廣東音樂系列」舉辦兩場「粵樂集結創新篇」音樂會。既然音樂會以「創新篇」為題,當然包括演奏一些近年的全新創作。

今次匯演由廣州余樂夫和香港楊偉傑以藝術總監身份聯合籌辦,並領導一班年輕樂手同場演奏。楊偉傑是香港首位畢業於內地音樂學院的笛子博士。曾經向他施與教澤的前輩老師,多達十多位。他是現今粵樂界的活躍分子,經常參與音樂會的演出,又或客串司儀,亦曾主持電台音樂節目,並且運用多方渠道推廣音樂。

余樂夫更是名家之後。父親余其偉是粵樂翹楚,擅拉高胡、二胡等拉弦樂器,多年來一邊教學,一邊舉行音樂會及灌錄唱片。兒子樂夫則克紹箕裘,經常拉奏高胡、二胡及其他常見拉弦樂,甚至電結他,而搖滾樂也是他其中一項興趣。這位家學淵源的年輕樂手,除了連同一班同輩樂手經常舉行常規音樂會以及灌錄唱片,包括以「五架頭」為名的傳統粵樂及以「雙弦的感覺」為題的其他地方音樂甚至古典音樂,亦熱衷參與內地著名電視音樂節目的表演和比賽,藉此弘揚粵樂。

余樂夫多次公開表明,他那輩熱愛粵樂的青年,走的是「兩肩挑」的道路,一邊承先,以繼承優秀的傳統粵樂為己任,繼續演好舊有名曲,一邊啟後,積極改編甚至創作,使粵樂寶庫更見壯大,並為粵樂尋找新路向,更加要為這個樂種開拓觀眾層。這種「兩肩挑」的精神,正正是他們作為年輕樂手的使命感。

青年樂手矢志「兩肩挑」

適逢今年三四月香港舉行每年一度的「廣東音樂系列」,這班既有承擔又有活力的省港澳青年樂手,在舉辦演出時,希望在選曲方面可以做到新舊俱備,傳統與創新並陳。為此,他們除了選奏《柳浪聞鶯》、《餓馬搖鈴》、《驚濤》、《旱天雷》、《步步高》、《絲絲淚.三疊愁》等傳統而香港樂迷時常聽到的名曲之外,還會選擇一些新作而且屬於世界首演的樂曲,計有:《蜑家船歌》、《忘憂草》、《秋語》、《媽閣吟》、《尺工反六》、《望穿秋水》、《十七月光光》及《秋影晚霞》,使本港樂迷對於香港以外的粵樂新貌有所知聞。上述樂曲既然屬於世界首演,效果如何,無從知曉,還得拭目以待。現在不如簡介今次音樂會選奏的兩首深具羊城特色而香港比較少聽的樂曲,即《月映鵝潭》和《荔灣琴趣》。

演奏樂曲深具羊城特色

音樂會宣傳資料載列選奏曲目中,有一首叫作《月映鵝潭》,估計應該是名曲《鵝潭映月》的別稱。此曲由廣東青年作曲家、編曲家、電結他手兼歌手的陳輝權創作。他在這首合奏曲內加上混音及電子音樂,冀以現代元素營造故有的鵝潭月色。鵝潭就是白鵝潭的簡稱,是指廣州市內沙面島南面的珠江水域。在該處欣賞月色,素來最為適合。正因如此,「鵝潭夜月」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久住羊城的居民,根本無人不識,而內地粵曲裏也有一支《鵝潭夜月》,曩昔以紅線女所唱的最受歡迎。除了粵曲《鵝潭夜月》,以鵝潭作為背景的表演藝術,還有由余楚杏新編並由陳少梅導演的粵劇《鵝潭映月》。由此可見,鵝潭是廣州的重要藝術素材。

談到廣州的重要藝術素材,當然不止於鵝潭。當年以艇仔粥馳名的荔灣,早在明朝就憑「荔灣漁唱」列入羊城八景,而粵樂名家何克寧所作的《荔灣琴趣》,就是以這個著名地方作為背景。這首樂曲本該是笛子獨奏曲,不過推出之後就衍生了若干版本,目下以笛子、揚琴、高胡等樂器組成的合奏版本最為普遍。今次音樂會的演奏版本,則改為硬弓合奏。

舊曲新奏 營造新風

其實今次音樂會即使選奏傳統樂曲,也會改用較少使用的樂器,例如慣常以木琴演奏的《驚濤》,今次卻改用電結他;又例如慣常以高胡領奏再輔以琵琶、三弦、秦琴等樂器合奏的《餓馬搖鈴》,今次卻改用秦琴四重奏。箇中主因,相信是這班樂手刻意運用別的樂器為固有演法開拓新版本,營造新風韻。


(原標題:省港澳樂手為粵樂創新篇)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