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紐約時報》惹爭議 這次是嫌中國城華人街區太“低檔”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18-05-23

《紐約時報》上周發表了一篇關于曼哈頓中國城主路“運河街”接受“高級時尚改造”的報道,引起外媒不少爭議。


1527025303173 (1).jpeg

中國農曆新年,曼哈頓中國城(Chinatown)


曼哈頓中國城是美國最大的華人社區,但文章裏華人的聲音都被排斥在叙事之外,歸于沉默。相反,“高端”設計公司創始人、珠寶商和音樂家等白人滔滔不絕地對這條街指手畫脚。

該文出現在了《紐約時報》的時尚版塊,標題爲“運河街煥然一新”,副標題爲“這條馬路曾被嘲笑爲假冒商品的代名詞”。


1527027269144.JPG


引發一片嘩然後,《紐約時報》時尚版塊的編輯出面致歉,幷把標題改成了“運河街的高檔化”,副標題裏的“嘲笑”一詞也趕緊删了。

目前事態看似已經平息,但《赫芬頓郵報》對報道提出了尖銳質疑:所謂“高檔化”和報道視角都呈現了一種更隱蔽的種族主義。


timg.jpg

獨具特色的曼哈頓華埠。


美國華人博物館館長譚海俊表示,中國城的异域風情、兜售的各種商品,以及源源不斷的游客——所有《紐約時報》嗤之以鼻的“低檔”,不過源于歷史上移民們掙扎謀生的渴望。

“唐人街歷史上的商業領袖都試圖發展旅游業,”譚海俊說,“比如一些建築會用誇張的中國圖案來吸引游客,對這裏的生意人來說,旅游業就是生命綫。”

問題主要在《紐約時報》高高在上的視角。推特網友給出了辛辣的評點,“這個故事生動說明了美國上流社會怎麽看待有色人種聚居區(以下引述報道原文):‘人們很長時間都害怕運河街,(白人的高端商戶進駐後)如今他們忽然意識到了這裏原來也有很多優點……我們終于看到社區活了過來’。”

報道中這樣描繪華人街區的“高檔化”:“除了那些無處不在的‘我愛紐約’T恤和塑料青蛙玩具,運河街的游客如今可以在Foundrae珠寶店裏賞玩10,000美元的黃金和鑽石項煉,或者在街頭市場購買17美元的龍蝦卷,幷瀏覽陶瓷香蕉、手工刺綉襯衫等商品。”而網友總結,“文章裏幾乎每句話都是種族主義的隱語廢話。”


1527027269399.jpg

亞太裔傳統月文藝表演。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紐約時報》這篇報道刊登之時,恰逢美國亞太裔傳統月,其設立是爲了紀念橫貫北美大陸的第一條太平洋鐵路于1869年5月10日完工,修建大陸鐵路的主力是華人勞工,他們的收入遠低于白人。

“從寬泛的角度來說,唐人街是種族隔離最極端形式的産物。”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歷史學教授Ellen D. Wu表示。《排華法案》實施後,大多數美國房東都不願意租房給中國人。“這就是唐人街産生的真實原因,歷史上它不像今天有那麽多好吃好玩的,而是美國一種遏制‘危險人口’的方式。”

譚海俊則表示,唐人街即便與紐約兩個最富裕的街區比鄰,今天居住的也大多是工薪階層。“住在這裏的老人很多都要靠食品券福利維生,房價能不能承受也是一個大問題。”“當我看到運河街被描述爲需要振興時,非常反感”,譚海俊說,“這否定了唐人街既有的文化,無視這裏的社區非常活躍。”

小知識

維基百科介紹稱,運河街是紐約市的一條重要街道,向西穿過曼哈頓下城,經荷蘭隧道可達新澤西州,向東經曼哈頓大橋通往布魯克林。它構成曼哈頓唐人街的主要脊柱,幷將它與小意大利分隔開來。它也構成翠貝卡的北部邊界,以及蘇荷區的南部邊界。

運河街得名于一條運河,開挖于19世紀初,以便將污染的池水排入哈得遜河。1811年填平了池塘,1820年填河修築此路。

今天,運河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店鋪房租相比曼哈頓其他地方低廉,東段是銀行和珠寶店。堅尼街是唐人街主要的珠寶商圈。游客以及當地人經常來光顧露天大排檔和廉價商店。仿冒品廣泛銷售,雖然常有警察來襲擊。

其實,《紐約時報》對亞裔的偏見和無知,早就不是第一次被吐槽了。《紐約時報》商業版編輯艾倫•波洛克去年就因爲不知道珍珠奶茶已經流行多年,誤以爲“發現”了新飲料而道歉。

據觀察者網報道,去年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爲《你的茶裏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文章以紐約曼哈頓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奶茶連鎖店爲切入點,介紹了當下奶茶的潮流趨勢。

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够解讀成“錯誤”、“污點”。文章稱,珍珠奶茶是“剛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亞洲舶來品”,“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在幾年前被沖上了美國海岸”,幷稱“這股异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2017年《紐約時報》報道發現了一種“新飲料”珍珠奶茶,輿論嘩然

而這次的珍珠奶茶文章幷非《紐約時報》第一次因爲文化敏感度過低而備受爭議。過去,《紐約時報》關于日本拉麵、韓國料理、越南三明治等“异國食物”的文章也曾多次引起讀者反感。

對此,《紐約時報》通訊主管喬丹•科恩也非常頭疼,爲何無法吸取這些事件的教訓:“我們希望對可能存在文化敏感的故事,在報道前尋求更廣泛的觀點,編輯也應該在瞭解歷史背景方面更加努力。”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