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北京市曲劇團的創新和夢想

作者:李雪    来源:中國文化報    发布时间:2018-10-31

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路海戶西裏30號,循著這個地址找去,到達的是北京京劇院。繞到京劇院後邊的院兒,第一個門進去沿著樓梯到三層,便看到了北京市曲劇團的牌子。20多年來,北京市曲劇團一直借用北京京劇院的樓辦公、排練。

雖然棲身之地簡陋了些,但北京市曲劇團在外的名氣並不小。自1952年老舍先生為北京曲劇寫下第一個劇本《柳樹井》後,北京市曲劇團持續演出了老舍的8部作品,創排演出近200臺劇目。演員們用京腔京韻演繹著老舍筆下清末旗人潦倒又熱鬧的生活,同時大膽創新闖市場,捕捉新時期北京的新故事,在首都競爭激烈的演出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出人出戲多演出

作為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北京曲劇說的是純正的北京話兒、唱的是北京的音兒、演的是北京人的事兒。自1952年至今,北京市曲劇團推出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少年天子》《茶館》《正紅旗下》《黃葉紅樓》等代表性劇目,2017年演出場次453場,演出收入達2300萬元。團長孫東興說:“出人出戲多演出是院團的生命線,只有多排戲、推出好作品和領軍人物,院團才能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中站穩腳跟。”

今年9月底至10月上旬,整個北京市曲劇團都忙得很:新戲首演、中國戲曲文化周演出、“十一”惠民演出、紀念改革開放40年戲曲展演……“真慶幸自己身子給力,沒掉鏈子,還可以享受舞臺上的百味人生,塑造不同角色。”52歲的盧雪文感慨。她在4年前做了宮頸癌手術,家人朋友勸她病退教學,盧雪文沒同意:“北京曲劇是我的命,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唱完一個大唱段之後聽到觀眾的掌聲。”

盧雪文舞臺上的老搭檔盛國生比她年長幾歲,是北京曲劇老一輩演員中唯一還活躍在舞臺上的。除了演出,倆人每周都到中國戲曲學院給北京曲劇班的學生上課。“我們多教一些,學生就能多學一些,畢業後就能上臺演戲,對個人、對劇團都是好事。”盛國生說。目前,北京曲劇基本實現了10年出一代演員的有序傳承。

多條腿走路闖市場

北京曲劇與京評梆等傳統戲曲不同,它沒有程式化的動作,以唱為主,老舍曾稱其為“中國式的民族歌劇”。不過,今年9月底推出的曆史題材音樂劇《翦氏夫人》卻顛覆了戲迷對北京曲劇的傳統印象。

“《翦氏夫人》更為戲曲化,強化了戲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但在音樂、舞美、燈光上並未墨守成規。”該劇總導演梧桐表示,舞和打並非北京曲劇演員的長項,但在這部戲裏,演員要跳瑤族舞、回族舞、維吾爾族舞,還要打鼓,是對演出技巧的全面突破。

孫東興表示,跟其他有上百年曆史的劇種相比,北京曲劇是個很年輕的劇種,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反而成為它成長的優勢,可以兼容並包。據介紹,近兩年來,北京市曲劇團先後與北京順義區、豐臺區、延慶區合作,推出北京曲劇《箭杆河邊的新故事之十不閑傳奇》《花落花又開》《木石奇緣》,並創排了多部話劇作品;為青年作曲顧靜媛、董宴娜分別籌備了大型原創民族交響音樂會《北京風情》;精品劇目《黃葉紅樓》還實現了北京曲劇首次出國演出。

在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看來,北京市曲劇團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本。他認為,北京作為全國演出市場的集散地,平均每天有近70場演出,如果戲曲院團不改變發展理念,難逃被觀眾拋棄的命運;而北京市曲劇團在生產劇目的同時,大膽創新闖市場,值得肯定。

做夢都想有座劇場

北京市曲劇團曾在繁華地段西單擁有一座令同行豔羨的劇場——西單劇場。1984年,經北京市文化局批准,北京曲藝曲劇團分立為北京市曲藝團和北京市曲劇團,西單劇場歸屬北京市曲劇團。自1958年2月《駱駝祥子》在西單劇場首演並開啟該劇場重點演出北京曲劇的序幕以來,到1995年5月上演《離婚的秘密》,在西單劇場首演的北京曲劇有70餘部。

因北京市整體規劃,西單劇場於1995年被拆除,劇場舊址如今已是一片現代化建築。根據2005年的劇場拆遷安置協議,“西單劇場擇地重建”。2011年,有媒體報道被拆除的西單劇場已選址北京西便門進行複建,計劃2014年建成,但目前北京市曲劇團仍無自己的劇場。

對於一家以演出為生的院團來說,沒有自己的劇場就如同演員沒有舞臺,想守住北京曲劇這塊陣地更是困難。“我們有上萬名注冊會員,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劇場,劇團演出大部分集中在社區、校園和京郊,流失了大量市區觀眾,這也是導致北京曲劇知名度、觀眾群體受限的重要原因。”孫東興說。

很多戲迷不知道,一直夢想著建一座劇場的孫東興早在幾年前就想好了名字——老舍藝術劇院,已取得了老舍子女的授權。在孫東興的構想中,老舍藝術劇院不僅是一座劇院,還應當成為以北京曲劇演出為主,集京味文化展示、藝術衍生品展賣、講座培訓等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在那裏,具有濃鬱京味兒的北京曲劇常年唱響劇院,北京曲劇也因劇院而更加繁榮,真正成為代表北京文化的一張名片。(文/李雪)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