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收藏三十載 濃濃絲路情

来源:香港文匯報    发布时间:2018-10-25

a21a.jpg

■馬進福展示絲路遺存母子青瓷碗

寧夏,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商埠重鎮,「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構想,讓她成為向西開放的重要支點。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寧夏是這條「經貿玉帶」上的必經驛站,見證了中阿經貿合作與交流的歷史,也必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2000多年前,駝鈴聲聲,商賈絡繹不絕,帶來中華文明與西域文明的碰撞融合。2000年後的今天,曾經在這條古道上留存的種種印記,被收集珍藏。寧夏回族收藏家馬進福歷經30年,尋找收藏的數萬件珍貴絲路文物,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頻繁往來,體現了深厚的絲路歷史文化積澱,同時也印證了寧夏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香港文匯報曾在2016年報道過他的收藏經歷,近三年來,這位收藏家又有什麼新發現?為此,記者早前來到了他的收藏間,驚奇地看到,由於各大媒體的鼎力支持,原有的1,000多平方米的收藏間現已改為擁有警報裝置的獨門大院,寧夏絲路收藏博物館已初具規模。

狹小收藏間漸變博物館

屋子塞滿了木器傢具、瓷器、玉器、陶器、經書、銅盤、印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各種書畫等數萬件藏品,像是進入了一個功能齊全的博物館,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而馬進福說:「由於還需要擴建,很多藏品都沒有展示出來,現在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談起自己的收藏之路,馬進福說自己從十幾歲開始就酷愛收藏,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剛開始在寧夏海原、固原、涇源、西吉、隆德等地走家串戶收集,這幾個地方也是陸上絲綢之路在寧夏途經的地方。1997年開始,他利用外出做生意的機會,前往陝西西安、新疆、河南、雲南、福建、泉州等地,大多也都在古絲綢之路沿線,收穫巨大。因為熱愛,馬進福30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線,耗資巨大才有了這些珍品,才能讓我們看到當年絲綢之路上的印記。

藏品鑒絲路歷史

古錢幣等藏品充分展現絲綢之路寧夏段的貿易文化繁榮。馬進福告訴記者說:「這幾年來,這裡眾多藏品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從絲綢之路沿線收來的,而大部分絲路藏品都來源於寧夏,這也可以看出寧夏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這些藏品朝代歷經唐末、宋、元、明一直到清。」在收藏間,記者看到了各種帶有絲路印跡的文物:寫有阿拉伯文字的明代青花瓷、印有「大明正德五年」的香爐、刻有阿拉伯文字的清代紅木床、宋代的寫有波斯語的宮廷毛氈、波斯金幣、羅馬幣。據馬進福介紹:「不同的文物代表了不同時期中原和西域在各個方面的交流融合。在海原當地收藏的波斯幣、羅馬幣,直觀地體現了當時中原和西域頻繁的貿易往來,而寧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充分展現了寧夏和中東阿拉伯地區活躍的穆斯林文化交流。」

馬進福收藏的上萬件藏品,都是沿着中阿、中歐商貿往來的古絲綢之路收集的,亦都是古絲綢之路遺留的寶物,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據寧夏文史研究館專家介紹說:「這些東西能從西域流傳到海原,就很能說明在絲綢之路過程中,包括王朝、貴族、商人之間頻繁的往來。馬先生收藏的這些東西,證明絲綢之路不僅經過寧夏,而且在寧夏留下了很厚重的足跡。」 面對數萬件藏品,記者感到震撼,它們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的深厚底蘊,多視角、多維度地展示寧夏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他收藏的數萬件絲路文物引起了海內外專家、學者、媒體的廣泛關注,香港文匯報曾經刊登的報道也引起了內地強烈的反響。然而,記者也注意到雖然收藏博物館目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舊感到設施與環境的不協調,由於收藏間狹小、陰暗、潮濕,不利於文物的保護。馬進福告訴記者,他非常感謝媒體的支持,近些年政府已為這些藏品修建了收藏閣、安置防火防盜設備。

欲與港人合作謀發展

在記者問及如何發展和保護絲路藏品時,馬進福說:「我有個夢想,非常歡迎和海內外的各界人士共同合作保護絲路藏品,特別是想呼籲有相關愛好的香港人士一起合作發展,希望可以建一個絲綢之路主題文化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知道寧夏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讓更多的人了解絲綢之路上獨特的文化和內涵,寧港兩地共同合作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能加入到保護絲綢之路文物的行列,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夢想。」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