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歷時10天 140餘場演出 桂林藝術節戲劇與山水融為一體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12-12

2023121004022681595.jpg

與山水共舞,與藝術共生。2023桂林藝術節歷時10天圓滿落幕,這是被稱為「自古羅馬時代曾經舉行外,尚屬僅見的戲劇盛會」的「西南劇展」,在79年後的回響。

79年前(1944年),歐陽予倩、田漢、熊佛西、瞿白音等當時中國戲劇藝術頂尖人才匯聚於此,高舉戲劇藝術火種,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在桂林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戲劇運動。

79年後,沿着前輩的光輝,背靠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桂林藝術節以嶄新面貌亮相在世界面前,14個國家和地區的演員們,帶來33個劇碼、140餘場演出,所有的故事、劇情、場景在「甲天下」的山水之間,以天為幕、以地為台、以山為景、以水為鏡徐徐展開……呈現出一場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盛宴。大公報記者 胡 進

桂林藝術節藝委會主席、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將桂林藝術節的舉辦視為「歷史的選擇」,他認為,桂林兼具山水美景和深厚人文底蘊之優勢,「西南劇展」的文脈在這裏延續,這是桂林藝術節得以成功的靈魂所在。

那麼,賡續79年前「西南劇展」精神遺產的新時代中國戲劇,正在迎來怎樣的歷史性「劇變」?

「數字戲劇」時代來臨

進入21世紀,在科技發展迅猛的當下,傳統戲劇藝術如何「與時偕行」?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趨勢給當下戲劇帶來哪些影響和變化?

郝戎認為,縱觀戲劇發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戲劇藝術都會發生一次深刻變革。當今時代,戲劇藝術受人工智能的影響也正在成為可見的現實。

「從藝術觀來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科技和藝術對於認識大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科技告訴你理性客觀,但藝術是感性而熱烈,藝術上1+1可以不等於2,藝術告訴你人是怎樣的。」郝戎說,科技和藝術並非不可交叉融合,AI人工智能已然可以在編劇寫作上替代大量的人力工作,尤其是在舞美上,必將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人工智能其可怕之處,在於以後可能不是『拍電影』、而是『做電影』了。雖說戲劇還得是『真人演真人看』,但在舞台表演上依然會帶來不小的衝擊。」郝戎表示,比如中國傳統戲劇,其舞台是高度抽象和虛擬的,做到景隨人走,但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直接改變舞台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戲劇舞台的藝術呈現手段。郝戎說,「在前輩建樹的基礎上,形成富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美學表達,形成『中國演劇學派』,構建『中國演劇體系』,是我們這一代戲劇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