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小眼大樂”的戲劇人生——羅大軍印象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12-01

封面.jpg

個人簡介

國家一級編劇,導演,文化和旅遊部優秀專家,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話劇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評審組專家,北京藝術基金專家評審組專家,亞旅衛視藝術顧問,北美太平洋文藝國際聯盟 (NAPAGL) 共同主席,微芯生物·成都文化藝術拓展總監。曾任文化部高級職稱專家評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話”東方影視公司總經理。

“小眼大樂”的戲劇人生——羅大軍印象

文:劉曉村

走過百年曆程的中國話劇,除20世紀30年代、50年代、80年代逢天時地利人和,出現了一批天才人物、經典劇目之外,其主流面目基本是以歌頌和教育的口吻、單調而大一統的形式存在著。21世紀初始,話劇創作在觀念和技術上有了極大進步,但在還未能真正做到主題內容的多元化之時,商業勢力又大規模滲透摻合進了戲劇界。很多時候,資本甚至主宰了話劇市場的走向。遺憾的是,資本依舊無法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百花齊放。輪回一圈,主流話劇依然單調;眼花繚亂的小劇場話劇,大多數又回到了它在誕生之初那種自娛自樂狀態……

不是沒有戲劇人對話劇現狀進行嚴肅的思考。羅大軍,他是這個行業始終堅持把審美作為話劇藝術導向的少數人之一。從業30多年來,大劇院輝煌也好,落寞也罷,他把他的思慮,他的構想,他的行動都留在了舞臺上。無奈,舞臺劇的集體作業性質讓一出戲的出臺路徑特別地曲折艱難,這個行業的先行者們總像在踽踽獨行。羅大軍的戲劇人生,在我這類旁觀者看來,有時形如西西弗斯,有時也像唐吉可德……

f63d9ab94f082dce0d8b717a7756ae0.jpg

1957年,羅大軍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報社記者,母親在醫院檢驗科工作。羅大軍的父親喜歡川劇、相聲、四川曲藝等等生活味道醇厚的藝術,好奇心重得像個孩子。父親的這點癡氣也遺傳到羅大軍身上,回憶過往的日子,貧窮的、苦辣的、懵懂的、清純的,羅大軍講起來都是活靈活現、趣味橫生的。

“跨圮牆、跳斷垣、涉府河”之淘氣雀躍的童年少年期眨眼而過,羅大軍與其他同齡青年並無二致,揮手作別“夜來風雨聲、花重錦官城”的成都,下鄉插隊,當了知青。幹打壘茅草屋的油燈下,孤獨迷茫的青春年歲,下田之餘、農閑之際,翻看“禁書”,大抵就是他和周圍農民唯一的區別了。

1977年,在四川蒲江縣的鄉下,一個偶然機會,近視250的成都知青羅大軍,“意外”參軍。來自溫柔富貴鄉的他,既要承受軍事訓練中傷筋動骨的皮肉痛楚,還要消化軍中蠻野粗糙的行為風格,更別提目睹戰友近在咫尺的死亡帶來的致命刺激了。

74d177600a4df62c3f84229590c7d1c.jpg

bb29b70bcb2f155efd0cb12c82cd435.jpg

死亡,近在眼前時,它迫使你去思考的,恰恰是生之意義。死亡沒有道德優越感,更不浪漫。多年以後,已經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的羅大軍根據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作了話劇《保爾·柯察金》。保爾也是軍人,他的事跡曾在中國家喻戶曉,影響了整整一代年輕人。羅大軍以軍人的感同身受,在舞臺上還原了一位布爾什維克士兵的情懷,他艱辛的成長曆程,他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他的柔情和愛……保爾最終“百煉成鋼”。當過兵的羅大軍明白,“百煉成鋼”四個字後面沉重辛勞的內容。

每段經曆都能給天性敏感的人帶來精神的頓悟,都是必不可少的修煉。

1979年,羅大軍為了“考大學”,從部隊複員,進了成都青石橋的市物資局工作。讀大學,出夔門,去遠方,似乎才是他憧憬中的未來。生性散淡的他不急不躁地積蓄著能量。

1983年,羅大軍在連續四年高考失敗後,終於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在北京東棉花胡同那個爬滿常青藤的小院子裏,戲劇大師歐陽予倩、曹禺、金山、張光年、周貽白等人的氤氳還在,新一代中國戲劇領軍人物徐曉鐘、譚霈生、祝肇年、晏學、張仁裏、李暢、劉元聲等人也正年富力強,肖複興、陸星兒、張辛欣、喬雪竹、何冀平、李保田、薑文、叢珊等戲文系、導演系、表演系畢業生也已聞名全國……其時的中戲既簡素純樸,又華光璀璨。

1.jpg

那是戲劇的黃金時代,世界各國的經典戲劇被源源不斷地翻譯出版,從業者眼界大開;無所不在的藝術氛圍濃烈到了做作的程度;藝術家們天馬行空地進行著各種嘗試……比絕大多數同學年齡大,經曆閱曆也複雜的羅大軍,沒有年少者的輕狂,也少有過來人的陳腐,他“誠惶誠恐”地適應著命運的這一安排,“自卑而又自信”地在這個培養“高精尖”專門人才的“貴族學校”裏如饑似渴地學習,顯而易見,北京,給了他別樣的視野,中戲,開啟了他的藝術天性。

1985年,羅大軍和同班同學範元聯合創作了電視劇《在夏天,在雨中》,這兩位都是“天涯淪落”的“過來人”,以他們的成都生活經曆,敏銳地觸及到“現代化”給城市人帶來心理沖擊的命題。成都特有的溫潤氣息,撲面而來的生活質感,被兩位成都藝術家洇浸進夏天的雨中。《在夏天,在雨中》一如它的劇名,細膩深情,婉轉詩意,情感深入肌理,細節頗有意味,地域文化特色顯著。兩位中戲高才生沒有陶醉在思維格局狹窄的市民文化中,他們形象化地揭示出小人物的堅守和困境,都市文明的悖論。那個時期,中國電視劇還處在農村包圍城市、宏大敘事霸屏的境地,他們這份文化自覺在普遍缺乏文化底蘊的電視劇領域有點超前了。時至今日,中國都市題材電視劇和日本韓國的同類電視劇相比,也還是粗鈍單調的。可見,羅大軍他們的早期探索並沒有引來多少美學意義上的後繼者。

1987年,羅大軍被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藝術總監陳颙“單招”進文學部工作,當起了青藝史上第一名戲劇文學專業畢業的戲劇文學編輯。在東單那個毗鄰天安門的院子裏,留著大絡腮胡子的羅大軍和丁嘉麗、王曉鷹等上戲中戲畢業生,在筒子樓裏過開了豐富不羈的“波西米亞”日子,他和妻子在青藝的家曾是北京各路藝術家的聚集點。誰知道呢,到底是他做四川面條的手藝吸引了他們,還是筒子間裏大夥兒海闊天空的龍門陣更撩人。在此期間,他漂流長江,出海南太平洋;擔任青藝文學部主任、《青藝》雜志主編;寫作電視劇《神奇長江源》《西出陽關》、改編話劇《幾爾加美休》……羅大軍與許多“術業有專攻”的藝術家不一樣,他的愛好很雜,文學、曆史、繪畫、電影、音樂……他隨性愛琢磨,感覺很靦腆,不愛誇誇其談,卻常有評點性的連珠妙語。各類人文藝術的長期滋養,潛移默化地在羅大軍身上形成一種氣場,讓他避免落入到實用主義的巢穴中,難能可貴地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5c1ab30a3b4c7cc689e52a861cad92e.jpg

2001年國家話劇院成立後,首任院長趙有亮非常看重羅大軍的器識才華,讓他做院長助理,繼續負責劇院藝術室的劇目工作,並兼任國話影視中心經理。長期從事話劇影視劇的策劃編輯工作,讓他對戲劇藝術整體性把控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他是文本和舞臺之間的構建者。文本長久永恒的內在生命力;舞臺瞬息而變的時空自由,靜與動、恒常與變幻,組合成萬花筒般的虛擬世界,讓他著迷……中國沒有嚴格意義的舞臺劇制作人和策劃人,如果有,羅大軍應該是,而且是很有鑒賞力的戲劇策劃人。

86231ad83e6b652e060edc3152126f8.jpg

《社會形象》(墨西哥),女主演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死神與少女》(美國),女主演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居裏夫婦》(法國),男、女主演均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薩勒姆的女巫》(美國)劇作振聾發聵,諾貝爾獎獲得者、偉大劇作家阿瑟·米勒顯示了一個智者的高屋建瓴;法國著名先鋒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犀牛》首次在中國上演,正當其時地應對了社會急劇異化的現實處境;美國普利策獎獲得者約翰·尚利創作的《懷疑》,犀利地透析出宗教的兩面性……這都是羅大軍策劃的優秀劇目。

2004年,趙有亮院長讓他負責FNTC國際戲劇節的劇目遴選,他力薦他自費去以色列看到過的話劇《安魂曲》,當時FNTC的藝術總監林兆華對“老打仗”的彈丸之地很是不屑,“會有什麼好戲”?感謝羅大軍的堅持和努力,我們在那年看到了這出希伯萊語的好戲。《安魂曲》是已故以色列戲劇大師列文的力作,由以色列卡梅爾劇院搬上舞臺。當初,羅大軍在以色列首次看到《安魂曲》時,就被它豁達大氣、幽默哀痛的人生況味和精練詩意、飽滿酣暢的舞臺呈現所震撼。他有強烈的沖動把它介紹引進到北京來,他相信經典戲劇的力量。果然,《安魂曲》在北京的演出盛況空前,一票難求。有位著名話劇導演看過它在北京上演的每一場演出。

916ee35c6304b40466ca7eff10fe2d4.jpg

國家話劇院國際戲劇節這些戲劇上演時那些沸騰的夜晚,仿佛北京最浪漫的靈魂都匯聚到了劇場裏。觀眾們目光炯炯,面容興奮,議論不絕。我甚至覺得這是這個城市最有魅力的一面。我沒有問過羅大軍,他是否為此而感到驕傲和幸福。

51c4bda919a19d11438dbd2b4081ed3.jpg

羅大軍對劇作選擇、甄別、喜好的眼光之精准,得益於他文學素養的高雅,他對於舞臺形象的非凡的敏感,他對世界戲劇發展方向的了解把握。這之上,更為關鍵的是,他擁有純粹的人文情懷和高度審美的眼光。從事戲劇工作的30多年來,世道滄桑,人事多舛,羅大軍心質的變化始終很小。真正的藝術家都有一顆最老道也最天真的心,他越是忠於藝術,陶醉在這個相對自足的世界,外界的變化越是奈何不了他。

2005年,一個熱愛話劇的朋友,請羅大軍幫她公司策劃舞臺劇演出,羅大軍明白對方的文學情懷,和商業目的,於是就把他在中戲讀書時就喜愛的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推薦給她,朋友是個“張迷”,聽了羅大軍給她講為什麼做這個劇的“闡述”後,如獲至寶,當即邀羅大軍幫其策劃並擔任編劇。《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迷們的最愛,佟振寶和兩個玫瑰的糾纏已經被談論得太多,這部小說也被喻為男人情感心理的教科書。羅大軍喜歡張愛玲筆下的世俗生活,和文字語言的美好,尤其張筆下人物的尖利和慈悲並重的豐富。當然,小說必定大不同於戲劇,要讓書中的人恰當立體地活動在舞臺上,各居其位,相得益彰,羅大軍沒少花心思。劇本幾易其稿,反複打磨,方才成型。他邀請田沁鑫導演,而沒有邀請別的導演,這讓田導很是意外,也很覺榮幸。但田導對“這樣悶騷”的張愛玲小說不是很喜歡也不看好,他給羅大軍推薦李碧華的《青蛇》,並要帶上她的制作人李東,朋友不答應,從時間和費用考慮,另找了個“不要錢的”中戲導演研究生來導演,並約請了陳建斌、陳好,丁志誠等好演員參加,羅大軍只好同意,沒想到的是宣傳、劇場都鋪天蓋地了,劇組突然“出狀況”,危在旦夕之時,朋友再次找到羅大軍,幾經努力,劇組還是不歡而散,羅大軍很生氣朋友的“不專業不聽話”,他把《紅玫瑰與白玫瑰》的項目匯報給趙有亮院長,得到文學素養極高的趙有亮院長的充分肯定,同意國家話劇院作為出品方,並贊同羅大軍認定田沁鑫作為《紅玫瑰與白玫瑰》導演為不二人選。終於,這出由羅大軍總策劃,編劇的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在田沁鑫,李東、劉科棟,辛柏青、秦海璐、高虎、胡靖凡的參與下,成了國家大劇院話劇場的原創開演劇目,成了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並在全國大小城市,及香港、臺灣、新加坡華語地區大受歡迎,獲得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羅大軍很得意這部作品,講起它的前前後後,真可是又一出有趣的戲劇。

羅大軍喜歡幕起幕落間的詩意,戲劇無限豐富的假定性誘惑著他釋放想象力,盡情嘗試各種風格樣式的戲劇。2010年,他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卡森教授合作創作了文獻劇《馬丁·路德金》。文獻劇作為一種政治戲劇,在20世紀中、後期的西方劇壇,為趨於刻板固化的現實主義話劇趟出了一條新路。但在中國,文獻劇還很少見。馬丁·路德金是美國曆史上最為偉大的革命者之一,他開辟的平權道路,他閃耀的人格光芒,至今鼓舞著全世界受壓迫受歧視的廣大民眾。羅大軍他們的劇本選取了馬丁·路德金最為重要的人生片段,大氣暢澈、充滿力量。中美兩國演員們配合默契,劇場氛圍強烈肅穆、激情浩蕩。在此戲劇情境之下,觀眾自然會去聯想和思考馬丁·路德金留給今天的精神遺產。這個版本的《馬丁·路德金》榮獲斯坦福大學頒布的人文精神成果獎也算是名至實歸。

羅大軍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這個平臺上大展才猷,他策劃促成的不少劇目,上演過後,都反響異常強烈。《失明的城市》、《切·格瓦拉》(2005年版)、《暗戀桃花源》(臺灣)、《這是最後的鬥爭》、《霸王歌行》、《紅色》(英國)、《肖邦》、《理查三世》(英國)、《羅刹國》、《比薩斜塔》……這些戲在思想鋒芒和藝術品相上均屬一流,其中一些劇目更成為新的經典保留話劇,它們代表中國在北京和各類國際戲劇節的演出中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f461ffb5f8c45350fa809895115d282.jpg

b7ac3c5d82b656cc9e4a06d9647196f.jpg

f52cb3307c363dc4a7920e8a2418f98.jpg

21世紀的首個十年,世界戲劇延續了20世紀中後期的趨勢,大幅度削弱了文本在戲劇演出中的決定性地位。從業者們意識到,戲劇是一種藝術,而並非文學的附庸,劇場性才是戲劇的本體。中國戲劇界當然也不例外,導演中心、明星中心甚囂塵上,編劇被邊緣化。戲劇本體到底是什麼,各說不一,值得為之深入探討,但忽視文本給中國戲劇帶來的直接影響卻是原創話劇整體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下滑得厲害。羅大軍是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專家評委,他不畏各種隨波逐流的言論和彷徨搖擺的迎合,堅持把劇本乃至戲劇演出的文學性、思想性、審美性放在首位。

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也許就更需要外部世界的參照,需要在學習中反思。這些年來,羅大軍策劃並推動了一系列國家話劇院國際戲劇季的演出——“永遠的契訶夫”(2004年)、“永遠的易蔔生”(2006年)、“永遠的莎士比亞”(2008年)、“華彩亞細亞”(2010年)、“華彩歐羅巴”(2012年)、2014年國際戲劇節……

在每一季的演出中,總有幾出戲會成為話題性劇目,讓中國同行長久地記憶,長久地議論著。為此,羅大軍和同事們很是欣慰。

2be53b093468f2e266615be6b742b32.jpg

藝術家都是一些很有個性,自我發育得比較充分的人。羅大軍常提醒自己,經驗豐富了,更不能剛愎自用,故步自封,必須在保持自我的同時敞開心胸,接納新人新事。創作之外,他熱情地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尋覓和發現有才華的戲劇人才。他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才能拓展計劃”、“雙城通識教育計劃”擔任戲劇專業指導導師,去倫敦參加“生與死”主題寫作計劃,寫作了劇本《雲》……藉由這些活動,他最大限度地去貼近年輕人,從而貼近最活躍的那部分生活。他對許多著名和非著名的戲劇工作者的關心、幫助和支持,更是不計得失,義無反顧。

羅大軍在國家話劇院院長助理位置上一幹就十幾年,按他的條件,劇院的藝術家和同事都覺得他早該當副院長,作為他很近的朋友,我卻知道他太天真,太不功利,太沒有心計,太清高,太容易被人利用,我常常為他抱不平,可他依然沒心沒肺,大大咧咧,樂在戲中。

俄國著名導演史遷普金曾多次說過,全部的藝術就在於捕捉思想,並以思想為本……一個藝術家是否具有現代意識,是和他的文化視野是否開闊,他是否有能力預測並理解當地社會與人最休戚相關的東西相關。羅大軍總是孜孜不倦地挖掘著戲劇和這個時代的關系、和人們心靈的關系。這是他和舞臺的緣分,也是他的宿命。

2015年,羅大軍被任命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對這遲來的任命,他“沒什麼感覺”,他樂此不疲的依然是為國家話劇院策劃好的演出:《理查三世》、《紅色》、《戰馬》、《羅刹國》、《比薩斜塔》和“本事·經典劇本朗讀”,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做成的!

193b7797700a82c1f14143f40728b79.jpg

995523df5a9d2cb78151585b1595046.jpg

a9dd1a4a54cd94b7a5fb30b025cef22.jpg

近年來,羅大軍和幾位意趣相投的創作夥伴在社會上做“世界經典劇本”朗讀,他們先後做了《美狄亞》、《建築師》、《而我們將永不分離》、《推銷員之死》,反響很好,對劇本的深刻理解,和舞臺生涯40年的曆練,他開始了舞臺劇的導演工作,反映“北漂”的《黃門宴》出手不凡,法國輕喜劇《悉聽尊便》值得期待,而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正在准備導演的《推銷員之死》,因為他對阿瑟·米勒的這個劇本執迷了四十年,准備了四十年!

我期待著。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