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廣西千年銅鼓重獲“新生” “敲響”中國與東盟文化交融音符

来源:中國新聞網    发布时间:2023-11-02

【亞洲文旅網訊】施令鼓、福神布袋鼓、祭祀祈福葫蘆鼓......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的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內,整齊陳列著東漢以來中國各個曆史時期鑄造的銅鼓藏品共150面。

近日,“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采訪團走進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了解壯族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並現場觀看銅鼓舞演出。

銅鼓是流行於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據介紹,東蘭縣民間傳承使用的銅鼓多達612面,占世界傳世銅鼓總量的四分之一。

2c13b3fd4b537ac95a4becb7d58e067a.jpg

民間銅鼓愛好者執著“守護”

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館長陳真陽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間收藏館是他的父親陳耀靈留給他的“瑰寶”。

陳真陽介紹,陳耀靈收藏的部分銅鼓為周邊村民贈送。20世紀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陳耀靈常常走村串戶,用中醫藥壯瑤醫藥為村民治病。“一些村民知道我父親喜歡銅鼓,就把家裏的銅鼓作為報答贈予他。”

憑著對銅鼓的一份熱愛以及傳承銅鼓文化的一份責任,2011年,陳真陽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然而,經營銅鼓收藏館並非一件易事。“今年以來,收藏館的遊客門票收入大概有兩萬元人民幣,這對於日常維護所需投入的資金來說,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對此,陳真陽開始尋求新的出路,與當地銅鼓制造廠合作並進行銅鼓代售,緩解資金壓力。

“在東蘭縣,每逢喜事都會敲打銅鼓,現在購買銅鼓的人越來越多。”陳真陽說,東蘭縣生產的銅鼓一部分是本地人購買,一部分銷往雲南、貴州等地。

近年來,當地出現多家銅鼓制造廠。東蘭傳承民間銅鼓廠的創辦人羅明金說:“去年一共賣了2000多套(銅鼓),單是在東蘭縣就賣了500套。”

66e43a34b5c229a9f4c944df7e51c108.jpg

千年銅鼓重獲“新生”

除了民間發力外,東蘭縣官方近年來高度重視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東蘭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韋宛孜介紹,今年以來,東蘭縣結合戲曲進鄉村活動,開展了18場月月銅鼓會,觀看人數達40多萬人次;在壯族螞拐節期間,結合銅鼓文化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吸引遊客駐足觀看。

此外,東蘭縣采用“銅鼓+旅遊”的模式,將銅鼓造型融入當地風光,打造紅水河第一灣觀景臺;在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打造螞拐文化旅遊景區,開發研學路線,讓銅鼓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韋宛孜表示,該縣正致力於生產更優質的音樂銅鼓,培養精於彈奏音樂銅鼓的人才。目前音樂銅鼓的生產和演奏已有突破。

東蘭縣縣城中學的數學教師譚安益、美術教師牙運永是東蘭音樂銅鼓的制造者,他們制作的音樂銅鼓能夠演繹完整的七聲音階,攻克了傳世銅鼓音域窄、音階不全的難題,讓銅鼓可以演奏不同的樂曲,與更多樂器合奏。

當天,臺灣自媒體人蔡如瑜走進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學習敲擊音樂銅鼓。她說:“我學了一首《水調歌頭》,用第一次接觸的銅鼓敲擊出我熟悉的音樂,感覺很奇妙。”

蔡如瑜表示,通過傳統民俗表演以及非遺文化展示,讓她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我認為這種形式的文化體驗,可以讓兩岸民眾產生更強的情感鏈接。”她說。

中國與東盟銅鼓文化“交融”

“東盟10國中,有9個國家出土過銅鼓。”陳真陽介紹,中國的銅鼓和流傳於東盟國家的銅鼓,在造型、式樣、紋飾等特征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2006年,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盟一些國家也有與銅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學者曾來到收藏館參觀。”陳真陽告訴記者,中國與東盟之間有著共同的銅鼓文化,也都同樣面臨銅鼓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韋宛孜介紹,今年12月下旬,東蘭縣計劃舉辦紅水河流域(廣西)銅鼓文化論壇,邀請廣西、雲南、貴州以及東盟國家的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探討銅鼓文化發展。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理事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表示,中國與東盟可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辦銅鼓文化論壇,進行深入的探討交流。“我相信,敲擊銅鼓這種穿越了千年的聲音,還將繼續回蕩在中國與東盟之間。”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