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維港之畔 吹拂敦煌晚風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07-03

2023070104032896714.jpg

【亞洲文旅網訊】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六周年之際,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剛剛結束了五周年音樂會《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接下來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大灣區巡演計劃。樂團藝術總監暨駐團作曲甘聖希,與駐團樂師陳韻妍(琵琶)、茹健朗(笙)、陳天姿(古箏、箜篌)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他們從過去一年的經歷出發,講述團隊如何通過不同的方式和創意,引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敦煌之音來香江,站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時空焦點,於維港之畔,吹拂敦煌的晚風。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去年無疑是樂團發展的轉折點: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作開幕預熱演出;而且在去年七一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到訪西九戲曲中心,到排演室觀看了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綵排。樂團為此深受鼓舞。

「對我們而言,這些經歷帶來最大的成長,是給了我們一個主線非常清楚的發展方向。」陳天姿說:「被選中以後,最大的感受是,做的東西一定要有質量,所幸我們一直以來也都是如此,只做真摯的音樂。就像我們剛剛結束的《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音樂會,相較去年的《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躍文化二千年》而言,在舞台、燈光、布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樂音描繪壁畫魅力

茹健朗提到,當初組建樂團,他們最初的目標只是希望能夠弘揚中國文化,在具體方向上並無明確構想,曾想過要做絲路音樂,但隨着對敦煌文化了解逐漸加深,「我們覺得敦煌文化裏面的很多元素是更值得我們深究的。」在通過一系列書面和實踐活動加深了解後,加之演藝學院老師楊偉傑的建議,他們最終決定專攻敦煌音樂方向。

為了更好地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陳韻妍提到,樂團榮譽團長紀文鳳經常會分享一些與敦煌文化相關的內容,「這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敦煌的認知。」此外,疫情前他們還曾特意到訪敦煌採風,而那次的採風也成為之後幾年困足香港的時間中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

今年三月,樂團推出發現號展覽——「觀塘海濱第一號窟 光譜音」,正是以敦煌榆林窟第25窟《觀無量壽經變》為靈感。他們在觀塘一塊小小的場地,用六塊LED牆,以敦煌音樂搭配水墨光效,令觀眾沉浸式感受天籟敦煌。「因為觀塘海濱有很多年輕人在這裏做運動,他們未必會去音樂廳聽古典音樂,所以我們用這種實驗性強一點的形式,將演出與展覽、裝置藝術結合,樂師在裝置藝術中表演,觀眾可以穿梭空間,目的是希望能讓不在音樂廳聽音樂的人也參與進來。」

享受當前音樂氛圍

儘管樂團組建不久就遭遇新冠疫情,這群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年輕人,在四面八方力量的幫助下,奏着絲竹弦樂,一路前行。茹健朗說:「其實我們第一次的演出就是在敦煌九層樓,但是疫情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演出機會沒有了。但也正因此,我們在香港做了很多本地演出。」

今次《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音樂會演出前,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為樂團寄來他題寫的八個字「天地同和 萬籟有聲」,甘聖希提到,無論敦煌研究院,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如今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對於他們這個立志在香港發展敦煌音樂的樂團,在成長和創作方面都有幫助和支持,「我們甚至可以有機會在香港故宮做恆常演出。」甘聖希說。

去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以後,樂團為其作每月一次的恆常演出,共演出了十場,這對於他們而言是新的挑戰。因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演講廳的舞台較小,更適合四到六人的演出規模,因而原本八人的樂隊編制必須縮減,「這給我們機會做更多的小組合的嘗試。」陳韻妍說,這就要求他們在每次演出前都對原有的音樂,根據登場的樂師,進行相應的改編。「另外因為香港故宮會定期更換展覽的主題,因此我們也會根據當時的主題做一定的改變。」甘聖希補充道。

如何將以敦煌音樂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推向更多的地方,他們也在思考。今年二月,社會逐漸復常,樂團受邀請去到日本的春節晚會演出,他們跳離了樂團以往只演奏敦煌音樂的傳統,一共演出了四首曲子,包括敦煌音樂,以及一首宮崎駿作品的改編,一首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金曲,和《獅子山下》,十分受到觀眾的歡迎,甘聖希透露,明年他們還計劃去日本開設專場。

「我覺得我們經常會被傳統的框架框住,音樂可以有很多不同樂種的碰撞和交流。」茹健朗表示自己都會被阿希(甘聖希)的創作激發到,「比如他用西方的複雜曲目的寫作方式,配上東方的聲音,你很難定義這是中樂還是西樂。」他續言道:「但這就是我們的音樂,是我們現在這個世代在香港的音樂。我們希望能夠將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吸收到的養分,再重新表達出來。我很享受現在的音樂氣候。」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