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穿在身上的彝族,傳統服飾美“出圈”!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4-14

【亞洲文旅網訊】彝族,是一個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飾展示著其古老的民族文化,訴說著悠悠的歷史歲月。

昭覺獨特的彝族服飾風格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涼山彝族服飾的特色,不僅是涼山彝族服飾的經典薈萃,更是中國彝族服飾的“窗口”。如今,在這個“窗口”,厚重的傳統文化不斷與現代文化相碰撞和融合,正向著世界舞臺開放。

1.jpg

彝族服飾歷史悠久,大涼山彝文古籍《萬物起源經》中彝族服飾的產生有著神話傳說的色彩:彝族彈羊毛擀氈技藝,始創於先祖阿約阿先時代;而紡線織布,則始於彝族英雄支格阿魯的母親蒲嫫列依時代。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且不同居住區域的服飾呈現不同的風格面貌。基於彝族居住區域、方言以及服飾風貌本身的差異化特徵,彝族服飾可以大概分為楚雄型彝族服飾、滇西型彝族服飾、紅河型彝族服飾、烏蒙山型彝族服飾、滇中及滇東南型彝族服飾和涼山型彝族服飾等。

2.jpg

涼山型彝族服飾流行於四川、雲南的大小涼山及毗鄰的金沙江地區。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髮,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語稱“族褆”(天菩薩)。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紮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髻”。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

3.jpg

未婚姑娘戴各式頭帕,生育了小孩的婦女則戴帽,或纏頭帕,多為黑色。婦女雙耳皆佩金、銀、珊瑚、玉貝等耳飾,垂頸部戴銀領牌;下著用多層色布環繞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長可曳地。百褶裙既突出女子體型,又增添幾分婀娜姿態,深受彝族女子的喜愛。

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常用毛毯護身,彝語稱為瓦拉(習稱查爾瓦)。瓦拉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黑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一尺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瓦拉,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在鄉村,彝人的瓦拉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禦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族服飾象徵。

4.jpg

涼山彝族服飾,包含了彝族人的價值觀念、氣質情感等群體精神。同樣,服飾也承載了彝族人民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工藝技巧。

“在昭覺,你永遠不會找到兩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飾!”談起涼山彝族的服飾時,昭覺彝族人總會這樣自豪地說。

昭覺彝族服飾流傳至今達幾百種,按照方言可以分為:什紮服飾、依諾服飾、所地服飾。不同的方言區所穿著的服飾也不一樣,當地人可以通過服飾來判斷彝族人歸屬於哪個片區。

5.jpg

“不到昭覺不算到涼山。”昭覺縣是全國彝族人口第一大縣,2557.21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彝族群眾占98.53%。昭覺是大涼山的腹心之地,有著深厚的彝文化積澱。這裏走出了吉狄馬加、王小丫、沙瑪阿果、奧傑阿格、瓦其依合、列來拉杜、吉傑、奧傑阿且、奧傑阿黑等文化名人;這裏擁有彝族毛紡織及擀氈技藝、彝族服飾等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馬布音樂、克西舉爾(豎笛)、彝族口弦打制技藝、彝族賽馬習俗、彝族克格等10餘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jpg

昭覺與各地方言區毗鄰,天然地具有“海納百川”的氣質。文化的交匯和厚重使得昭覺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而多樣。昭覺還彙集了涼山三大方言區的服飾及服飾文化藝術——昭覺彝族服飾擁有300餘種款式、上千種配飾和上千種花紋,享有“中國彝族服飾之鄉”“彝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美譽,也肩負起推廣彝族服飾文化的重任。

時間回溯到2019年10月22日晚,昭覺攜手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設計師阿牛阿呷最新創作的47套彝族服飾“雲夢彝山”系列亮相“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的舞臺,驚豔全場,再次在首都展示了昭覺彝族服飾的無窮魅力。這也是色彩斑斕的彝族服飾首次亮相北京中軸線——景山公園壽皇殿,刮起了“最炫彝族風”。

7.jpg

“錦繡中華”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以服裝服飾為媒介,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相結合,通過錦繡中華的舞臺,優秀民族文化交融輝映,充分展示各民族兄弟姐妹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美好生活的禮贊和嚮往。

“雲夢彝山”系列服飾來源於大涼山永不過時的“潮流單品”瓦拉。它是彝人穿了上千年的羊毛手工服飾,作品以國家級非遺專案彝族羊毛擀氈及紡織技藝為主要元素,意在描繪彝人日常所見似雪的羊群,層疊的山巒,抒寫大山和羊群給予彝人的生命饋贈。

8.jpg

在“雲夢彝山”整場大秀中,兩位來自涼山的彝族婦女在T臺上現場擀織羊毛紡織技藝的場面,深深吸引了各路媒體,閃光燈頻頻聚焦她倆;一批“老物件”將秀場氣氛推向高潮,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目光。這是從昭覺縣帶來的最原汁原味彝族傳統服飾,從節日盛裝到日常穿戴,帶領大家“跨越”千年欣賞彝族服飾文化藝術最本真的美。

“現代資訊如此發達,但很多人仍然覺得少數民族文化距離城市很遠,不屬於主流時尚。”阿牛阿呷坦言道。而她要做的就是讓世界領略到中國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藝術在時尚潮流中還是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雲夢彝山”系列亮相“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的舞臺,只是昭覺縣開展保護、傳承、弘揚彝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從2002年開始,昭覺縣委縣政府將保護傳承和發展彝族服飾文化作為重要工作開展,通過生產性保護,讓傳統彝族服飾與市場接軌。

從2004年舉辦第一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到現在,昭覺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彝族服飾文化節。2005年涼山彝族火把節期間,昭覺成功舉辦“服飾昭覺”分會場活動。2006年,昭覺彝族服飾代表涼山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得滿場喝彩。2007年,昭覺彝族服飾參加“第一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文藝活態展演,受到青睞。2007年、2014年,昭覺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服飾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昭覺彝族服飾參加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展覽。2018年,昭覺彝族服飾再次參加聯合國會議論壇和展覽,開啟了新的輝煌。也是在2018年,“2018非遺時尚盛典”暨“走出大涼山——彝族傳統服飾與現代創新設計專場發佈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2019年,昭覺縣彝族服飾分別走進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展演,再次在高校刮起了“最炫彝族風”……

在積極走向世界的同時,昭覺彝族服飾也積極煉好內功。近年來,昭覺縣委縣政府對彝族服飾文化重視程度不斷得到加強,成立了民族文化發展領導機構,建成了彝族服飾研究所,加強了與知名服裝院校和服飾專家的聯繫,使彝族服飾文化得到了理論積累和昇華。

9.jpg

特別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助力昭覺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銜接之路上,昭覺彝族服飾也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文化部和國務院綜合扶貧司的關心和扶持下,昭覺成為全國首批“非遺扶貧工坊”,建立了“昭覺縣薇穆嘎紮非遺扶貧工坊”。工坊以彝繡技藝培訓和彝繡手工藝產品開發為主要內容,培訓當地彝族女性。已和唯品會、生活在左、品立、媽媽製造等國內知名企業形成訂單生產合作模式,增強了助力脫貧作用。

2021年10月28日,昭覺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制定出未來5年發展規劃,聚焦“1264”總體發展戰略書寫新時代的“昭覺答案”。實施“六大工程”,其中的文化昭覺塑造工程乾貨滿滿,讓人期待:黨代會報告指出,作為經濟薄弱的民族地區,在先天條件不足的境況下攻堅克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充分發揮文化這個不竭動力。

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彝族文化產業走廊,辦好傳統火把節、彝族服飾文化節等節會活動,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將彝族圖騰、坡屋頂等文化元素融入縣城規劃建設,加強傳統民俗村落的保護和開發,發展鄉村民宿產業,打造彝族服飾文化旅遊產品。實施一套城市logo、一張城市名片、一部形象片、一首感恩歌、一座非遺館“五個一”文化工程,輸出昭覺印象。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加大文藝創作生產支持力度,持續推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昭覺是“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傳統的彝族服飾貫穿了彝族歷史發展的脈絡,而在互聯網時代,彝族服飾承載著無限的美好與厚重,也正在積極擁抱現代審美的風尚,成為推動涼山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