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順應時代的香港老味道——專訪百年老店廖孖記第四代傳人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1-12-20

【亞洲文旅網訊】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斯斯文文,戴著副眼鏡坐在店鋪櫃檯後,熟練地拿出兩罐腐乳,用舊報紙包住放入袋中。對面耄耋之年的阿婆伸手接過來,卻不忙走,端詳他片刻後,眉眼間滿是笑,指向他背後牆上掛著的兩幅油畫,分別是他的父親和祖父,“他們祖孫三人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a3e0f2f8725b46c5b0de98d8a55766c1.jpeg

“這家的腐乳我是從小吃到大。”阿婆從前就住在隔壁樓上,吃慣這味道,後來遠遷至觀塘,隔三岔五仍來光顧。俯仰之間半個世紀就這麼流逝過去,阿婆從三代人手裏接過同樣包裹嚴實的腐乳。

廖孖記創立於1905年,店鋪幾經輾轉,於佐敦落地生根,鋪頭不大,有點“前店後廠”的意思,由一扇門相連。記者到訪時沒趕上腐乳製作的時期,僅可一睹大功告成時:夥計們正在後房裝瓶,忙得不可開交。腐乳10塊或15塊一瓶,砌得整齊,再澆上圈汁水,濃郁的香味四散。

廖晃業便是在這腐乳味中長大,“小時候會坐在前面看鋪,或者到後面去裝瓶,說是幫忙其實在玩腐乳,戳一戳,覺得有趣。那時從沒想過要接受鋪頭。”孩童新鮮感很快過去,只覺那陣味“刺鼻”,“在店鋪裏坐一陣,滿身都會沾上腐乳氣味。”

他嘗試過逃離這方舊鋪,負笈英國學習音樂,尤擅吹奏長笛。身處異鄉,醉心鑽研演奏技藝,本該是理想新生活的開端。怪的是,那幾年他時常掛念的倒是家中那陣腐乳味。也是那時,他意識到全職做音樂舉步維艱。

所以,返港後接過廖孖記的重擔對廖晃業而言順其自然,“我一生都在做這件事,現在只是繼續做下去罷了。”白天看鋪,傍晚沖個澡,洗去一身味道,趕赴長笛演奏會或參與排練。

雙重身份明明南轅北轍,廖晃業卻適應得很好,甚至還能從迥異裏洞察相通之處,譬如“製作腐乳跟樂器演奏一樣,不能一味貪快。走漏一個音、一個步驟,也會變了味。”

正是“不可貪快”,廖孖記在與時代的追趕裏始終落於下風。“這些年裏不同的食物流行,如西餐。人們生活方式也在轉變,更青睞快速食品。”時代潮流裏,廖晃業這位年輕舵手敏銳地感知著風向,破浪而行,“我們要緊跟潮流,但不可緊貼潮流。”一字之差,可繆以千裏。

廖孖記開始創新,由最初3種腐乳到研發出約20種醬,如XO辣椒醬、吊燒醬、沙爹醬等。同步推出中西合璧的食譜,“比如我們會介紹如何用蒜蓉腐乳煮意面,如何用腐乳蒸雞。”為迎合都市快節奏生活,廖孖記推出冬日限定的羊腩醬,“只需加水,就可以作工序複雜的羊腩煲湯底。”

這些醬料的靈感,都是廖晃業與父母到日本和韓國旅遊時獲得的。別人旅行返港行李箱裏塞滿衣物,他們全用來裝各地搜羅來的食材。一家人到處試食,尋找一些意料之外的味道,也學習經營之道。

廖晃業記得,他曾到訪過韓國一間有百年歷史、專做牛肉湯飯的餐廳,主理人也是傳了一代又一代。餐廳一側有面玻璃窗,食客可以看見廚師就在那裏處理牛肉,將骨頭挑出,一塊塊擺在那裏。“將整個製作過程展示給你看,說明肉質很新鮮,一入口,那味道真是不一樣。”

那份誠實與傳承的赤忱之心,是廖晃業所欣賞的,並以此來守住廖孖記的經營。許是坐在店鋪裏太久了,年輕的廖晃業說起話來也莫名帶了點滄桑感:“這裏原本旁邊還有一個菜攤、潮州粿品鋪,後面還有間電影院,現在都沒了。那些老雜貨店也都關門了,整條街就剩下我們一家了。”他想要的不僅是“守住”,更想讓這香港老味道代代相傳,再傳一個世紀。

(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