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今年世博會,阿拉伯風這樣吹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1-11-22

【亞洲文旅網訊】阿聯酋世博會是首次在阿拉伯國家舉辦的世博會,與會的許多國家在展示各自文化和理念的同時也不忘向東道主致敬,在本國世博館的設計中融入阿拉伯建築和文化元素,展現文化融合的願望:日本等國家的場館採用馬什拉比亞花窗元素,讓人聯想到蒙著面紗的阿拉伯少女在憑窗遠眺;芬蘭國家館“雪之角”外觀如覆蓋著白雪的沙漠帳篷;奧地利館形如作為糧倉的土屋,向有5000年曆史的沙漠建築“風塔泥屋”致敬……

fdd2b8c474cd7cbe062fc24189622f27c5.jpg

馬什拉比亞花窗有濃郁阿拉伯風情

馬什拉比亞花窗是一種木質或石質的伊斯蘭風格窗子,有著繁複如藤蔓纏繞的花紋,在阿拉伯國家的傳統建築中應用非常廣泛。馬什拉比亞花窗主要起到遮陽降溫的作用,它不擋風,不影響建築內外的空氣流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障房屋的私密性,尤其是家裏的女眷,可以透過窗戶看外面,而外面的人卻看不到屋內的情景。這是因為房間內外的明暗不同。

阿拉伯國家的一些現代建築中,也常能見到馬什拉比亞花窗。比如迪拜購物中心蘋果店,就在外立面建了一圈用碳纖維製成的可以推拉變形的馬什拉比亞花窗裝飾。白天用它遮陽,同時不影響顧客觀看戶外的景色,陽光透過花窗投下的獨特花紋,增添了空間的靈動活潑;晚上將花窗裝飾收起來,店內的陽臺一下子就與外面的燈光噴泉和夜色融為一體,如夢似幻。

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安巴爾塔雙子樓的外立面也採用了立體化的馬什拉比亞花窗設計。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日本館的外觀設計也源於馬什拉比亞花窗,而且日本設計師將花窗與日本的傳統折紙藝術結合在一起,白色的遮陽外立面立體而生動,似要隨風起舞。

加拿大國家館的外觀整體為鼓狀木質結構,外面還圍了一圈細密的木柵欄,這個館融入了兩個阿拉伯元素。外立面的靈感來自馬什拉比亞花窗;鼓的形狀則是受阿拉伯手鼓的啟發,這是阿拉伯人表演歌舞或講故事時常用的樂器。加拿大住宅採用的木質結構與馬什拉比亞花窗和阿拉伯手鼓融合,連接了加拿大文化與阿拉伯國家文化。

此外,整個世博會三個宏偉的主入口也是在馬什拉比亞花窗的基礎上進行了簡約且充滿未來感的設計,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情。

貝都因帳篷連接昨天、今天和明天

芬蘭國家館名為“雪之角”,其外觀如沙漠中一頂覆蓋著白雪的帳篷,巧妙地將中東風情與獨特的斯堪的納維亞景色融合在一起。展館入口就是“帳篷”掀起的一角,整個設計簡潔而引人遐思。另一個歐洲國家瑞士的場館也是受到貝都因帳篷的啟發而設計的,將瑞士迷人的雪山、湖泊與沙漠帳篷合為一體。

貝都因人被認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而帳篷是這個遊牧民族的傳統居所。在當地語中,“貝都因”意為“住帳篷”,所以貝都因人也被稱為“住在帳篷裏的民族”。貝都因人習慣住在毛氈帳篷中,他們依賴駱駝過著遊牧生活,安營住宿非常簡單,帳篷一搭,便是住處。時至今日,不少居住在城市中的阿拉伯人依然喜歡在沙漠中置一頂帳篷當作別墅,每逢節假日就帶著家人、呼朋喚友到自家帳篷歡聚,在星空下、爐火旁給孩子們講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重溫先輩的遊牧生活……可以說,帳篷始終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家園,帳篷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連接起了阿拉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帳篷式的建築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國際機場從外面看起來就是一座座連綿的帳篷。

齋月期間,許多阿拉伯國家的高級酒店也會在室外搭建豪華的齋月帳篷,一些慈善機構還會在城市中搭建社區帳篷,提供免費開齋餐。

風塔泥屋適應沙漠氣候

在瑞士館旁邊是奧地利館,它樸素復古的外貌在一群或現代或科幻的建築中十分顯眼。奧地利館是由47個高低錯落的不規則圓錐體構成的,錐體的尖頂被截掉,錐底也以不同的傾斜角度和在不同的朝向截掉一部分,形成供遊客進出的門和參觀的通道。

這是運用了阿拉伯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吉風塔”的原理,用本地的建築材料——黏土建造的被動式節能建築。巴吉風塔也被稱為“風塔泥屋”,有5000多年的歷史,高高的主體建築起到了類似煙囪拔風的作用,開放式的頂層設計利於光線進入和空氣流通,是非常適應沙漠氣候的生態建築。今天在阿拉伯鄉村依然能夠見到這種建築,在迪拜的卓美亞古堡酒店復古的市集中也能看到風塔泥屋的身影。西班牙國家館的風格與奧地利館有類似之處,建築呈截圓錐體,整體上是一系列被動節能降溫的開放空間,這同樣也是在向當地的巴吉風塔建築智慧致敬。

世博館是多種文化的呈現,是人類文明交流的盛宴,此次阿聯酋世博會一定會對增進世界對阿拉伯文化的瞭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來源環球時報)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