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木版年畫傳承人郭太運(前排右)向傳媒學子展示印刷過程大公報記者韓美純子攝
現場製作木版年畫,欣賞精美絕倫的汴繡,體驗大宋官瓷製作,漫遊古都老字號……6月14日,「2018范長江行動──中原行」香港傳媒學子一行走進開封文化客廳以及開封博物館,與多名非遺傳承人零距離接觸,感受工藝大師的精湛技藝和高超水平。當中,他們更採訪了學藝八十載、現年93歲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郭太運,聆聽大師細訴近現代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榮衰轉變。大公報實習記者 鍾一鳴、張瑞洋開封報道
「臘月二十八,家家貼年畫。」從北宋時期開始,年畫就已深入民間,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一樣吉祥裝飾物品,而朱仙鎮木版年畫,憑藉工匠精湛的技藝,又被稱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
開封木版年畫研究專家及傳承人任鶴林向香港傳媒學子介紹木版年畫技藝。在開封博物館一樓北廳,學子一行見到年畫「泰斗」郭太運,他正在教導學生製作木版年畫。時至今日,年過九旬的他依舊每天上班,傾盡所有指導學生習練技藝。精神矍鑠、和藹可親,這是郭太運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13歲入行 一輩子情結
1925年出生的郭太運,因家境不好,13歲就到當時在開封赫赫有名的門神店「雲記」當學徒。學藝七年後,他自立門戶,與其師兄開了一家小年畫店。1961年他被安排到「開封年畫社」工作。大概在此前後,印有尉遲恭、關羽等人物的老式年畫,被世人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
由於受「文革」影響,當時很多年畫作坊被迫關門,年畫藝人也相繼改行。歷經煎熬,郭太運終於在1983年重新做回他熱愛的年畫工作。但好景不常,他所在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出版社又因種種原因,於1995年停辦了。十年後,開封市博物館宣布成立朱仙鎮木版年畫研究保護中心,郭太運被聘為指導員,這也讓他有了個好地方能安心做年畫,並將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
郭太運說,正是因為這門手藝擁有古老的歷史,並且年畫這種傳統物品在歷史長河中受到了老百姓的接受和喜愛,因此在非遺保護方面,不能照搬普通的做法,更應精益求精。
郭太運表示,朱仙鎮木版年畫2006年就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十分重視對它的保護。儘管自己已年過九旬,但經歷了八十年的坎坷與磨難,木版年畫早已是他的生命一部分,「有我在的一天,就要把這項技藝繼續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失傳。」
易學難精 須下苦工夫
據了解,郭太運有九個孩子,可沒有一個孩子從事木版年畫的工作。郭太運對技藝傳承要求十分嚴格,目前他門下共有三名弟子。據他介紹,三個弟子全部都是出於真心喜愛木版年畫而被他看中,跟隨學藝已超十年,但至今仍未出師。
「一門技術想要了解很快,也許幾分鐘就能學會最簡單的『印版』,但想要學精,卻必須下苦工夫。」在郭太運看來,要想成為木版年畫的傳承人,不僅要吃苦勤奮,更要有很強的美術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