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湖北武漢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日前在南京召開的東亞考古學會第八届國際學術會議上表示,大遺址考古是中國當前考古工作的重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卓有成效,目前中國已經挂牌的國家考古公園達到三十六家。
劉曙光介紹道,中國考古學發展到今天,已建立起一套較爲完備的學科體系,已基本確立考古學時空框架,成爲人們正確認識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在扎實開展工作的基礎上,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順利實施,如浙江河姆渡遺址、安吉古城遺址、湖北盤龍城遺址、銅綠山遺址等。遺址周邊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居民就業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遺址保護和區域社會經濟和諧發展。考古工作深入發掘遺址的價值與內涵,爲元上都、大運河、絲綢之路、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撑。
此次會議由南京大學與東亞考古學會共同主辦,爲期四天。來自中國及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二百多位中外學者,圍繞古代農業起源與農耕文明、古代東亞奢侈品生産、游牧民族遷徙與融合、古絲綢之路交流等話題以及史前人類與環境互動關係、古代冶金、玉器和陶瓷研究等內容展開深入廣泛的討論。
據東亞考古學會主席FrancisAllard介紹,東亞考古學會成立于一九九六年,爲非政府全球學術組織,由對東亞考古學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和公衆人士組成,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五百名會員,已在中國、日本、韓國、蒙古、英國和美國舉行會議,是國際上東亞考古學最有影響力的學術組織。
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認爲,東亞是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東亞的古老土地上遺址種類豐富,是各國考古學家發掘研究的樂土。近年來,各國考古專家在東亞地區精誠合作,在日本、韓國、朝鮮、蒙古、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不斷發掘新的遺址,認識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