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好雨時節”展:小人物匯聚成大江流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18-12-29

【亞洲文旅網訊】16歲的世界焊接冠軍、“公交世家”的公交車駕駛員、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者、發掘四川曆史文化的考古專家……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在“好雨時節——改革開放見證四川四十年”展覽上同時出現。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最終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滾滾巨流。小人物的命運,恰是大時代的縮影,這個時代的精神脈搏,就在每一個奮勇前進的人物身上激情跳動。

精益求精 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傳奇

2015年,在巴西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技能大賽中,一位來自攀枝花農村的年輕小夥曾正超代表中國出戰,憑著精湛的技藝,在這一被譽為國際技能界“奧林匹克”的比賽中一舉奪得焊接項目金牌,為中國實現了該項賽事金牌“零”的突破。那一年,他才19歲,卻已經苦練了3年的焊接技術,還參與過成都二環路的建設,負責鋼結構焊接。現在,他是中國十九冶集團的高級技師,也是四川最年輕的勞動模範。

焊工曾正超(孙兴伟 摄).jpg

焊工曾正超

年已70的馮道遠則獲得過兩次省勞模的稱號。作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他可謂“家學淵源”,從父母到自己再到女兒,三代人中有7名開過公交,他的母親張文秀更是成都公交第一代女駕駛員。出生於這樣的家庭,馮道遠幾乎是在公交車上長大的,從技校畢業後,他也選擇了駕駛崗位。從60年代的柴油車,到90年代的雙層公交,他駕駛多年未曾失誤;從開一趟下來滿身是灰的石子路,到平穩寬闊的柏油馬路,馮道遠身體力行地見證著這座城市交通的變遷。

驾驶员冯道远.JPG

駕駛員馮道遠

與時俱進 用汗水澆灌夢想之花 

2016年,位於成都高新東區的天府國際機場全面開工建設,這座定位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的機場,距離成都市中區天府廣場僅51KM,2010年建成後,成都將邁入“一城雙機場”時代。

天府国际机场的自卸车师傅(巫少文 摄).jpg

天府國際機場的自卸車師傅

現在,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熱辣的陽光把這位領工員年輕的面孔曬得黝黑,旁邊,一位自卸車師傅正在操作機器,狹窄的車廂即使開著窗也十分悶熱,身上的襯衫也逐漸汗濕,但他依然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盡管工地的生活辛苦又忙碌,但每當他們遙望日漸成型的機場大樓,依然難掩心潮澎湃,就像看著孩子成長一樣,每天的付出都有價值。

天府国际机场的领工员(巫少文 摄).jpg

天府國際機場領航員

與城市建設同步進行的,還有廣袤的農村。2006年,四川省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積極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美麗新村模式,各地紛紛根據當地情況全面展開建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綿陽的劉大爺養了一輩子蠶,用的都是家傳的手藝。綿陽仙海經濟開發區設立了蠶桑基地後,劉大爺跟著年輕人學習新技術,產量提高了不止一點半點。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蠶農豐收的時候,劉大爺趁著好天氣曬蠶繭,活計雖然辛苦,笑容卻在臉上。

蚕茧丰收(邓崇刚 摄).jpg

蠶繭豐收

一磚一瓦還原曆史  一針一線織繡文化

四川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掘的廣漢三星堆遺址、2001年發現的成都金沙遺址、2012年發現的成都老官山漢墓、2017年發掘的彭山江口沉銀遺址……這些重大考古發現印證了四川深邃的曆史內涵。

成都考古隊的“老江湖”王黎明,1979年就投身考古工作,經曆了成都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的建設曆程,也參與發掘了大大小小近百座遺址、古墓。平時,他喜歡攝影、收藏、上網,微博昵稱:新天地的小窩,是一名8萬粉絲的大V,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窩叔”。

文博人王黎明.jpg

文博人王黎明

一方面是對曆史內涵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四川擁有13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22個省級代表性項目,在保護和繼承的同時,四川也努力嘗試結合現代表達,進行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傳播。

蜀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明麗清晰的色彩,精湛細膩的針法著稱。非遺傳承人、蜀繡大師彭世平,曾以一副三異繡《文君熊貓》在1989年北京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18年,成都博物館舉辦“千針萬線一縷絲——蜀繡傳統針法繡片展”,彭世平等一批非遺文化傳承人親自到現場,為觀眾講解、演示,並教授觀眾如何刺繡。面對現代文明,蜀繡工藝女鞋等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的產品,在賦予傳統文化以時尚魅力的同時,也將唯美的中國元素推向世界。

蜀绣大师彭世平.jpg

蜀繡大師彭世平

大時代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小人物們的每一份努力、每一點進步,又改變著時代的面貌,推動其向前發展。小人物,大時代,我們希望以此展覽致敬四川改革開放四十年,也致敬為之奮鬥的每一位普通人。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