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洞察」號成功登陸後,NASA的科學家布魯沃爾德(左)和克拉斯納(右)開心地歡呼跳躍法新社
【大公報訊】據法新社、CNN、英國《衛報》報道: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射、首個用來研究火星深層地質的探測號「洞察」號經歷了「恐怖七分鐘」後,最終於本港時間27日平安抵達火星表面,狀態良好的它還同時傳回了首張關於火星的照片。「洞察」號將在未來兩年裏收集火星的地質活動數據,幫助人類了解火星形成之謎乃至整個太陽系的歷史。與此同時,中、美、歐洲也在抓緊探索火星的步伐,有望在2020年先後派出火星探測車。
美國東部時間26日14時47分(本港時間27日3時47分),「洞察」號與火箭巡航級完成分離,隨後以12度角精準地切入大氣層,並在1500℃的高溫中艱難減速。伴隨着降落傘打開、點火裝置啟動、雷達系統運作以及反向助推器點火一系列關鍵步驟後,「洞察」號逐漸從時速1.98萬公里驟降到8公里,並安全降落在「新家」埃律西昂平原上。整個過程歷時約6分45秒。
首張照片「灰塵蒙面」
登陸消息一傳出,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立刻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數十名身着紅色制服的科學家從座位上跳起來互相擁抱,慶祝NASA歷時七年,終於第八次成功將探測器送上火星。NASA署長布里登斯廷表示:「登陸前實驗室的氣氛非常緊繃,你可以感受到這種情緒。」他還透露,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彭斯一直在觀看直播,他們已經發來祝賀。
讓科學家們更加喜悅的是,根據從火星傳回的首張照片,「洞察」號看起來狀態良好,但正如預期,降落過程中揚起的塵埃遮蔽鏡頭,因此照片非常斑駁。任務組科學家通過照片確認,「洞察」號的登陸地點沒有岩石,意味着鑽探工作將更容易進行。
現階段「洞察」號已經成功展開太陽能板,為接下來的任務「蓄力」。任務組透露,埃律西昂平原鄰近火星赤道,能夠為探測器的常年運轉提供充足的太陽能。
明年三月將傳回數據
另外,「洞察」號為期兩年的科學任務不會馬上展開,前兩到三個月機器臂會在火星表面部署設備,科學數據也要等明年三月才會揭曉。
過去的火星任務主要是尋找生命跡象,不過今次「洞察」號的任務是幫助科學家繪製第一張火星內部的3D圖。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洞察」號搭載的地震儀將作為靈敏的「耳朵」,聽取地下的震動,為揭示火星結構提供重要信息。與此同時,熱流與物理性質探測器的「探測觸角」更將鑽進火星地表下五公里深處測量內部熱量;自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將推斷火星自轉時的擺動幅度,得到火星地核的尺寸和形態。
當然,為火星「體檢」並不是件容易事。「洞察」號需要承受巨大的晝夜溫差變化。它還要對抗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此前沙塵暴曾造成有15年探測經驗的「機遇」號失聯。
中美歐搶登火星
「洞察」號首席科學家巴納特說:「我們研究火星地質的原因,不僅是要了解火星,更是藉此進一步了解地球本身。」
署長布里登斯廷則滿懷更大的「野心」,他表示,「洞察」號的成功着陸預示着人類登陸火星指日可待,他們預計在2030年代中期派出太空人完成這一目標。而在2020年,歐洲、美國和中國會相繼派出勘探車「搶灘」火星,「洞察」號任務團隊科學家曼弗雷迪表示:「這些任務塑造了人與宇宙的關係。不久以後,我們會看到人類在火星上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