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使優秀的美術資源惠及更多的公眾(馮雷 攝)
大公網10月31日訊(記者 馮雷)美在民間——湖北美術館館藏工藝美術教育家張朗作品及文獻展,一連二十日在河南省美術館舉辦,展出作品形式多樣,是張朗先生在輔導民間美術過程中和基於對楚文化和傳統藝術的思考而創作,讓河南民眾更直觀了解湖北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曆程。
精彩絕豔的楚文化滋養孕育了湖北多姿多彩的民間美術。作為湖北美術館“20世紀湖北美術家系列研究展”之一,本次展覽由湖北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聯合主辦,以梳理地域美術、弘揚優秀傳統、承載文化記憶為宗旨,分為剪紙、年畫、紋樣設計三個部分,以湖北美術館館藏張朗先生的作品為原點,展出約150件張朗先生作品及手稿,並配合有作者撰寫的工藝美術理論文稿、編著的出版物等若幹文獻資料。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有的是張朗先生在輔導民間美術的過程中產生,有的是基於對楚文化和傳統藝術的思考而創作,也有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設計的屏風紋樣及為黃鶴樓設計的裝飾紋樣手稿等;值得一提的,還有一批手繪的工藝美術教學示範資料,包含有各種具體的圖案構成技法和不同的紋樣速寫,均為研究民間美術和地域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作品,既是民俗與藝術的結合,也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其圖案、寓意,形式及用途等,皆與人們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從中可一窺地域風貌與民族傳統。
手繪原稿《百花爭豔 喜慶有餘》,1980年(馮雷 攝)
對20世紀湖北重要美術家的研究、展示與推廣,是湖北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就確立的學術方向之一,亦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張朗先生作為湖北工藝美術教育的代表人物與民間美術研究的開拓者,其創作涵蓋剪紙、年畫與裝飾畫、紋樣設計等,根植民間、立足本土,具有濃鬱的荊楚文化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他一直執守“向民間學習的理念”,傾具全力挖掘、收集、研究荊楚大地的民間藝術,參與湖北民間美術的調查、改革同時見證其創新、發展,致力於工藝美術的教育、保護與傳承。
張朗認為,民間藝術總是根植於本民族、本地區的人民生活之中,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如同民歌、民樂民間文學一樣是土生土長、與民風民俗不可分離的鄉土藝術,既有各自的實用價值和教育功能,但在意念上又是共通的,表現手法可以相互吸收借鑒,因材施藝發揮各自的優勢,構成民間喜聞樂見的朵朵山花,永不凋零。
雕花剪紙《百花迎春圖》,20世紀80年代(馮雷 攝)
2017年5月,張朗先生將其創作的剪紙、年畫、刺繡、中國畫作品及紋樣設計手稿等共計800餘件,全部捐贈予湖北美術館。這是繼去年動畫電影藝術家嚴雲開先生之後,湖北美術館接受的又一次大規模、系統性的捐贈。
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說,本次展覽是立足本土的梳理,期望以此個案,讓公眾關注在堅守與傳承中的湖北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從而探究其背後的藝術傳統和曆史文脈;另一方面,他們試圖以此為起點,從美術與曆史、地域和時代的角度,將湖北民間美術置於開放的空間中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明晰其位置與意義。
湖北美術館與河南省美術館在共同打造資源共享、開放多元的學術交流平臺方面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本次展覽是湖北美術館與河南省美術館籌備的年度學術交流展覽之一,尋找傳統工藝如何與當代文明相協調,實現創新型發展和創造性轉換。
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亦認為,河南、湖北都是民間工藝美術大省,本次展覽將為河南民間工藝美術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河南民眾更直觀了解湖北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曆程,促進豫、鄂兩地民間工藝美術及教育工作健康快速發展,使優秀的美術資源惠及更多的公眾。
張朗談剪紙《荊楚民間花剪紙藝術》
荊楚民間雕花剪紙,從實用角度來講,大致可分為喜花、禮花、燈彩花(包括窗花)及刺繡花樣,其側重點又往往是為刺繡提供底樣的“花樣”,品種多樣、構思巧炒,做工也非常講究。湖北民間剪紙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內馳騁想象,體現意念,創造更理想化的藝術形式;以適應需要為目的,將世間萬事萬物的形象色彩為我所用。依據人的意念去分解、組合、物化、填充。這一美學觀含有豐富的哲理性,今天我們仍要很好地學習、繼承。
張朗談年畫《湖北民間年畫概論》
湖北民間年畫可分為門神、單幅畫、中堂畫、四條屏、燈籠畫、灶畫、牛童等,其中以門神的規格與版樣居多。其內容大部分都是迎春接福、人壽年豐、紫氣臨門,還有應歲時節令需要的鎮宅大吉之類的題材,也有一些反映忠孝節義等道德觀的題材。
張朗談紋樣設計《吉祥紋樣初探》
任何圖案的設計,總是被當時的物質生活、審美情趣、意識形態、生產方式等因素相互制約。因此我們的圖案設計,就規定了六字方針,即“實用、經濟、美觀”。離開這六字方針,所設計的圖案就會脫離人民的需要,就會喪失產品的竟爭力。圖案設計同樣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從宏觀到微觀的不同層面去攝取藝術形象。
(原標題:鄂美術館館藏張朗作品河南展“美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