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良 《紈扇仕女》 估價:200萬 至300 萬港幣
石濤曾說:此道有彼時不合眾意而後世鑑賞不已者,解人談何容易!解人不易,不過在亞洲現代藝術板塊打造中,只要假天時逢人合,拍件亦可成為解人之語,主管張嘉珍總在價格逆光處打上一束光,讓人在回頭轉身,讀懂那些有着獨特見解與藝術品位的藝術先賢。
關良,是這一季張嘉珍唯一為之製作專冊的藝術家。22件畫作,囊括他畢生繪畫所有媒材與主題,油畫、水彩到素描,京劇人物、山水風景到人物肖像,關良,他的一生將如畫卷般展開。
專冊呈現單一藏家收藏
這22件畫作,皆來自單一藏家。90年代起這位藏家一步步如拾集珍寶般收集自己喜愛的關良,如今的藏家亦是專家,可嘆此次出脫,這22件將漂流四散各方,再難匯聚。而張嘉珍,她亦有此咨嗟,所以戮力打造經營這一專題,希冀借藏家的品味與視野,展開關良藝術圖景,讓大師的藝術靈魂再次發光發熱。
不同以往邀請台灣設計師打造專冊,這次張嘉珍特別邀請香港設計師,詮釋關老之作。她認為,面對少年出走日本學習油畫的關良,將油畫、水墨中西藝術轉化融匯的精神氣質,中西文化滋養中的香港設計師會更有靈感。
溝通之初,她既已強調,用料設計都不求繁瑣,因為,關良的藝術不是敏感的審美意趣,而是一種性格:質樸歸真不落俗套,專冊設計應當直擊這股精神,書中解說文字亦求筆筆到位,更依據每件作品的風格技法去摘錄關良文字著作,讓藝術家的言說,成為詮釋要害的最佳導賞語。
例如文字摘錄關良所言:「色彩要明朗,不必太細瑣,要通過色彩的藝術語彙,給人強烈的印象。色彩是極富於感情的,要用色彩扣動觀者的心弦。」對應之作,正是其早期靜物油畫《繁華吐艷》。畫中所繪牡丹綻放出的生命力量,從厚重筆觸和高明度的油彩中汩汩流出,張嘉珍分析,顏料應是畫家直接從軟管擠出,未經調和使用,才產生如此矚目的直觀魅力,「豐富飽滿的色彩,是關良作品的重要特徵。」
珍貴關良女性油畫亮相
更可貴者,藏家非凡的收藏方式與閱歷,令他的藏作有不同品味。張嘉珍透露,作為90年代台灣最早一批關注收藏關良的藏家,這位並非出身商家巨賈的藏家,他是一點、一滴地尋覓,認認真真建立起自己的收藏體系。不僅所藏來源皆有源可查、多幀更來自關良家屬,曾出版成《關良畫冊》,
將首次現身市場的《紈扇仕女》,是關良傳世作品當中,唯一被確認為二〇年代的仕女油畫,並有近1米的尺幅,按藝術家出版物與拍賣記錄統計,其超過100公分的油畫不到5幅,而本作即是其中之一。身着旗袍的仕女翹腿小憩,畫家以明暗的西畫技法製造女體量感。而另一幀1963年所繪的《裸女》,是拍賣市場上最大尺幅的關良裸女油畫,與20年代的前者相較,此處女體關良改用具東方性的線條勾勒,平塗上色,與之彩墨作品的畫法更為接近,可以看見17歲渡日的關良,他在不同時期在藝術語言的處理上,所做的思考。
創作於1950年的《中朝友誼》亦是極為罕見之作,關良在此運用的水彩濃稠如重彩,呈現人民志願軍與朝鮮少女在黑夜之中打燈尋路的抗美援朝歷史片段。蘇富比指,關良的水彩素描過去較少在學術及市場上被重點提及,然而從藝術家自述當中,這其實是他的創作基礎:「最初的嘗試,多偏重於速寫和素材方面,這是創作上的原始依據」。而創作於1940年代初期的4張風景畫作,是關良在抗戰期間辭去四川成都技藝專科學校教席,毅然跋涉西北地區采風考察留下的珍貴的寫生風景畫,由於行旅過程當中難以張羅油畫工具,藝術家多數以水墨及水彩創作,營造出似於書畫設色山水的效果,
在畫冊局部細品關良
自幼看戲、以戲入畫,關良的京劇繪畫,幾筆之間,就讓人聽到台上鑼鼓錚錚、看見招式去住。彩墨作品《孫悟空》,戲中美猴王寫意橫躺在庶幾留白的畫面,天真自得,畫中造景就是關良心中的花果山。
畫冊在每張關良作品上覆蓋空白紙頁,請觀者先在挖出的小窗中打探畫作的局部,幾道筆觸、一抹淡色,反而更具濃濃關良味道,如同放大鏡般透視出關良的筆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