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中國完成首次太空植物培養育種

来源:香港文匯報    发布时间:2018-09-27

a20a.jpg

天宮二號「從種子到種子」實驗 對人類長期在太空生活意義重大

香港文匯報訊(綜合記者劉凝哲及央視新聞報道)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已在軌運行約740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昨日表示,天宮二號已圓滿完成2年在軌飛行和各項試驗任務。據介紹在空間生命科學方面,天宮二號完成了中國首個「從種子到種子」的高等植物空間長周期培養實驗。

隨着載人航天的發展,航天員未來必將長期駐留在空間環境當中。而人類生存的食物和能量來源絕大部分都由植物提供,如何在太空中培育植物,是人類長期在太空生活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天宮二號實驗平台,為空間高等植物培養項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長時間空間微重力的研究機會。

以往實驗周期不超20天

在天宮二號上,搭載有一個溫度適宜、光照可控的迷你培養箱,裡面種植有糧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除了部分植物樣品在2016年11月18日隨着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其它大部分植物樣品至今仍然留在天宮二號上面。以往的太空植物培養實驗周期都不超過20天,只能展開幼苗階段的實驗。

天宮二號空間生物技術和植物細胞工程研究組組長鄭慧瓊介紹說,這次是我國首次在空間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的空間植物培養實驗。實驗從種子上天以後,在天上經過生長發育,最後又結了種子這個過程。長周期的實驗在國際上也比較少,這樣的實驗是非常重要的,要保障人類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氧氣,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之一。

明年7月受控離軌

據介紹,天宮二號將在軌飛行至2019年7月,之後受控離軌。如何確保天宮二號2019年7月後受控離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指出,天宮二號設計有多個自主安全控制模式,長管飛行期間,天宮二號推進安全模式、對日定向安全模式、輻射器洩漏自主控制安全模式、能源安全模式均處於使能狀態。若在測控區外發生故障,可自主切至安全模式進入相對安全的運行狀態,在進入測控區後進行故障處置,保證天宮二號平台安全和受控離軌。

空間科學成果(部分)

空間冷原子鐘:國際首台在軌運行的冷原子鐘,根據在軌測試結果,推算冷原子鐘日穩定度3,000萬年的誤差小於1秒(達到7.2E-16),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科學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伽瑪暴偏振探測儀:國際首台寬視場、高效率的專用宇宙伽瑪射線暴偏振探測儀器,開闢了伽瑪暴偏振探測新窗口,成功探測到55個宇宙伽瑪暴事例。首次實現了利用觀測到蟹狀星雲(Crab)脈衝星的脈衝信號進行定軌,推動了脈衝星觀測和導航技術發展。

高等植物培養實驗:首次完成「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為未來建立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命生態系統,控制植物的開花,提高系統的生產效率提供依據。

量子密鑰分配試驗:採用對光量子誘騙態方法,成功進行天地量子密鑰分配和激光業務數據傳輸,密鑰成碼率、跟瞄精度優於技術指標要求,為中國量子科學衛星做了先期技術驗證,並鞏固中國在空間量子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