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文旅網訊】廣東省博物館11日推出原創專題展“百年灣區情——粵港澳大灣區近現代文物展”。展覽通過350多件反映百年來粵港澳曆史及社會文化變遷的展品,以第一視角講述大灣區故事,展示粵港澳同根同源的曆史記憶。
展覽入口以龍舟劃過江面的造景,開啟粵港澳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記憶長河。整個展覽以一把19世紀下半葉省港澳港口風景圖折扇為引子,將近代以來專屬於粵港澳的故事娓娓道來。
該折扇扇骨采用了銀鍍金、燒藍、染牙、玳瑁骨等多種材質及工藝,具有典型的廣州外銷工藝特色。扇面開光所繪清代省港澳三地風景,是19世紀廣州外銷工藝品的經典題材。
據悉,“省港澳”概念形成於晚清,“省”是指廣東的省城廣州。廣州、香港、澳門三地曆史上同屬於廣東,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因此合稱“省港澳”。隨著社會變遷,“省港澳”概念逐漸淡化。
現場展出的19世紀晚期中國沿海全圖(粵港澳部分)展示了19世紀晚期從直隸(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至廣東沿海的海岸線、島嶼、港口等情況,此次展出其中的粵港澳部分。
此外,亦在展覽亮相的清代古籍《澳門記略》,則由清乾隆印光任、張汝霖編纂,是世界上首部系統介紹澳門的專著,也是研究澳門早期史最重要的中文文獻。
此外,展品中,粵港同款的清末民初“許三友造”款金漆木雕表現了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20世紀上半葉佛山石灣梁京記廣繡過廳彩,見證了粵港澳商號之間的緊密聯系。而1910年廣東博物商會廣彩群鹿圖瓷板、1947年6月香港出版的《正報》、1949年香港“兩航”起義人員證明書等沉澱在歲月中的曆史物證,則再現了粵港澳人民的團結一心。
該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我哋/我們”,通過自然標本、曆史物證與史料文獻,從自然風貌、人文特征、曆史變遷三個方面來闡釋何為“粵港澳”;第二部分“同飲一江水”,從往來通關、守望相助、經濟貿易、文化體育四個方面,展示粵港澳之間的密切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