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當古老東方遇見浪漫巴黎,當傳統非遺融合現代科技,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在塞納河畔璀璨綻放。
10月1日,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燈火璀璨,2025中法時裝周在此盛大啟幕。這場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辦、中國服裝協會與巴黎制造(法國)協同支持的國際時尚盛會,成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非遺四川・百城百藝”鹽邊傈僳族服飾的首次巴黎亮相,與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聯袂呈現大秀,在塞納河畔掀起一股獨特的“中國風”。
一針一線皆史詩:傈僳族服飾裏的中華文化基因
在四川攀枝花鹽邊的深山秘境中,被譽為“追趕太陽的民族”傈僳族,用世代相傳的手藝編織着民族文化的密碼。不同於文獻典籍的文字記載,傈僳族服飾以“可穿戴的史詩”形態,承載着中華文化的多元內涵與生態智慧:采自七十七座山的火草織就布帛,象征彩虹的紅腰帶系住民族浪漫,以十二座群山為裙羽、九十九條江水為裙柱的百褶裙,繡著“祖先來時路”的裙擺褲腳,乃至“群門布永不縫合”的傳統規制、歷經四季方可成衣的匠心堅守,每一處細節都是傈僳族對自然的敬畏、對歷史的銘記、對族群精神的傳承。 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載體,傈僳族服飾絕非單純的服飾符號——它既是禮儀教化的具象表達,也是記史述古的“活態典籍”,更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認同、宗教信仰、審美意識與哲學思想。從2023年鹽邊傈僳族服飾制作技藝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到2024年入選四川省“非遺四川・百城百藝”項目,這份文化瑰寶的“晉級之路”,不僅是國家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視,更折射出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深厚底蘊,為其走向國際舞臺奠定了堅實根基。
守正創新賦新能:非遺“活態傳承”的中國實踐
此次巴黎秀場的驚豔呈現,並非傳統服飾的簡單“複刻”,而是中國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傈僳族非遺傳承人與獨立設計師深度協作,跳出“貼民族風標簽”的淺層創新,以“文化解碼+現代重構”的思路,讓古老技藝與當代時尚同頻共振:傈僳族“太陽花”圖案化為現代服飾的靈動印花,百褶裙的傳統剪裁融入高定禮服的立體廓形,羊皮褂上的手工刀痕與禮服曲線形成美學呼應,“萊線”挎包的十字繡技藝與現代工業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更深刻的創新在於精神內核的傳承——設計師將傈僳族先民遷徙的勇氣、火塘邊的家國溫情,轉化為當代人可感知的“穿衣語言”。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解構,而是讓沉睡的文化基因在現代語境中“蘇醒”,既保留了“采自然之材、傳民族之魂”的文化根脈,又賦予非遺適應全球時尚語境的表達能力,為世界提供了“傳統與現代共生”的中國方案。
文明互鑒啟新程:中國文化出海的可持續探索
鹽邊傈僳族服飾亮相巴黎,絕非一次孤立的文化展示,而是中國推動文化出海、構建文明互鑒新格局的戰略性實踐。從合作模式看,與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的協同,打破了“單向輸出”的傳統模式,形成“中法創意共融”的良性互動——中國非遺為法國時尚注入東方美學靈感,法國高定的現代理念為中國非遺提供國際化表達路徑,這種“雙向賦能”正是文明互鑒的核心要義。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明互鑒,美美與共。鹽邊傈僳族服飾在巴黎的綻放,既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的一次主動作為。當中國非遺以“活態”形式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僅讓更多人讀懂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更在全球化語境下搭建起一座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中國力量。未來,隨着更多中國非遺項目以創新姿態擁抱世界,中華文化必將在與各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書寫更加燦爛的時代篇章。
從大山到巴黎,這場文化盛宴背後,得益於鹽邊深耕全縣46項省、市、縣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富礦,創新實施“非遺+”的融合戰略。近年來,當地建設4個非遺傳習中心、7個非遺工坊,開發阿木詩依、苗族蠟染等系列文創產品,發展鹽邊油底肉、鹽邊羊肉米線、鹽邊手工蠶絲被等相關產業,撬動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努力實現非遺資源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從“文化記憶”到“經濟動能”的新跨越。(來源:微信公衆號“鹽邊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