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跨界的超越——張敏的餐飲人生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09-28

人物简介

张总个人照 - 副本.jpg

張敏,男,四川巴中恩陽區人,中國致公黨員,現任廣東東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順德區政協委員、廣東巴中商會監事長,並獲認可為世界中式火鍋國際評委。同時於多個餐飲行業協會擔任要職,包括中國烹飪協會火鍋委員會、廣東省火鍋專業委員會主席、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及順德容桂餐飲協會常務副會長。此外亦擔任巴中校友南芳助學基金會副會長。

跨界的超越 ——張敏的餐飲人生

文:楊文燦  圖:由受訪者提供

人們常說,食在廣東,廚出鳳城,鳳城,是順德的的別稱。

還有人說,沒有一條魚能夠活着遊出順德,魚,是順德美食的代表。

的確,說到吃魚,天下人莫能與順德人相比,單從“食魚者”來說,不負“世界美食之都”美名。

東灶魚頭火鍋,就在“世界美食之都”,廣東順德;東灶魚頭火鍋的品牌創始人,就是四川巴中人,張敏。

面對這些,張敏是否會想起,那年離家來粵的驚險、打工時的辛酸、創業中的艱辛,或者更應會想到:東灶餐飲集團,下一個跨界,下一個超越,會在哪裏,誰來超越!

東灶首店.jpg

東灶首店

草根長成大樹,這是傳奇,傳奇的背後,必然是艱辛。

張敏故事,要從1992年講起。

張敏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家在四川巴中恩陽農村,在這個母親頂起全家的單親家庭中,他排行第六,上面還有五個姐姐。可以想象,在那個物資極為貧乏的年代,母親一人撫養六個孩子,困難可想而知。

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子漢,15歲的張敏決定外出打工掙錢,以求讓母親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1992年春節,母親將賣了一頭豬的200多元,鄭重地交給同行的老鄉大哥,千叮萬囑後,一行四人,背井離鄉奔赴順德。

火車到武漢轉車的時候,人山人海,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春運畫面出現在張敏眼前,帶路大哥為防萬一,特別讓張敏走在最前面,誰料到,這個本來相當用心的舉動,讓張敏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磨難。

當時由於人多,車站有放人上車的節奏,恰好張敏走進入口,後面的3個人剛好被攔在外。人太多太擠了,少年張敏被擠得暈暈乎乎,稀裏糊塗上了車。

直到上了車,張敏才發現同行四人只有他一人上了車,再下是不可能的,只能隨車南下直到廣州火車站。

第一次來廣州,人生地不熟,更要命的是身上只有7塊錢。為了等同行大哥一行,他不敢吃飯,不敢上廁所,連眼都不敢多眨,硬是在廣州火車站出口等,等同行人能出現在自己的眼前。

直到24小時後,終於等到他們了,4人相擁大哭了一場。從大年正月初四離家,到順德正好走了10天。

多年以後,張敏給兒子講起這一幕,兒子說,“你怎麼不給他們發個微信或打個電話?”

張敏聽後苦笑不得。

個中艱辛,非親歷者難以體會。

四人來到順德,帶路大哥本是想帶張敏一同進廠上班,卻因年齡太小被廠方拒收。張敏於是打零工謀生,三個月後如願進入工廠做事,由於勤力肯學,廠方便送他到番禺去學習,回來還當上了小組長。

天有不測風雲,因一個老鄉因車禍事故引發家屬與工廠的糾紛,張敏恰恰是老鄉的入廠介紹人,無奈之下只好離開,繼續打工謀生,從廣東到海南,1後又從海南回到順德。

先生存,後生活,先立足,再發展,這可能是張敏當時最簡單的想法。

當時,順德經濟高速發展,廣告行業生意正紅。他找了份跑菲林的工作,也就是一個菲林快遞小哥吧。

“這應該是我入廣告行業的開始”,張敏後來在閑聊時調侃說。

據他自己透露,當時的底薪是490元,還有5%的業務提成,有時一月能掙到5000多元,這在當時算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要知道,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一年的人均收入才6208元,他一個月差不多掙了人均一年的錢。

俗話說,好事多磨,個中細節,也不多更多述說,反正菲林是跑不成了。於是,兩夫妻一合計,打不成工,那自己做老板。

2001年6月,順德,甚至珠三角的知名廣告公司“東視廣告策劃有限公司”的前身,新幹線工作室由此創立,開始了人生的首次創業。

雖說創業艱難百戰多,但也是真誠所至、金石為開。

騎一輛摩托車,跑遍了珠三角,坐上公交車,用紙筆把看到的路牌、工廠電話、地址都記錄下來,相信付出總有回報,從而與美的等眾多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

2003年6月,“新幹線工作室”正式更名為“東視廣告策劃有限公司”,員工也由當初的夫妻店壯大到數十人,鼎盛時,占據了珠江西岸城市的塗料桶包裝設計的半壁江山。

那時候,歌曲《好日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張敏也感覺到自己的“好日子”已經到來。

一切的一切,都在好起來、旺起來。

图片1.png

東灶魚頭的故事,則要從2007年講起。

故事的開頭,必須說造化弄人,正是造化,硬生生地把一個廣告人變成餐飲人。

這個造化,就是為一家魚頭火鍋店做裝修工程。

2007年,張敏墊資承接了一家火鍋店的裝修業務,把所有積蓄都“砸”進工程,最後對方卻無力支付,最後不得不接手了餐廳,從廣告業一步跨到餐飲業。

不接?血本無歸,還要背債;接了,絕地突圍,只能成功。

就這樣,張敏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也是最為冒險的一次創業。

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從此,中國少一個廣告牛人,多了一個餐飲大佬。

接下來,究竟做什麼呢?

那時的張敏絕對是個餐飲“小白”。作為四川巴中人,火鍋絕對是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要做就做火鍋,做一個融合川粵味道的火鍋。

可張敏又面臨一道難題——究竟做什麼爆品好?

黃喉、毛肚、鵝腸等火鍋市場上都已經有知名店鋪了,張敏想起當年剛來順德的一件事。

剛進廠時,他有次到本地人家吃飯,對方用清水火鍋來招待他,一條魚,一碗薑絲,一碟醬油,清甜的口感留在了他的記憶之中。

對,魚頭,就是魚頭了,以魚頭作為品牌主打爆款特色,推出以魚頭為核心的單品。可在順德,想用魚頭做爆款火鍋,以前還真沒有人試過。

張敏意識到,想在順德餐飲業立足,沒點特色還真不行。

個中曲直,不再細說,略舉一例,足以說明。

比如,為了將鮮魚頭的粵菜食材代表融入川粵味,張敏與廚師團隊在火鍋底料的制作上,摒棄了四川火鍋統一炒制的習慣,鍋底單鍋單炒,用獨特的香料中和掉四川鍋底中對味蕾最刺激的部分,使得魚頭且鮮且辣,做到辣而不燥,入口鮮滑,實現了好吃、不易上火的口感。

順德魚頭,從此有了東灶版的“魚頭火鍋鮮”。

花鰱淨魚頭.jpg

1花鲢净鱼头.jpg

花鰱淨魚頭

1清油红汤锅.jpg

清油紅湯鍋

滋补红汤锅.jpg

滋補紅湯鍋

東灶集團的未來,要從張敏與張睛“父女兵”講起。

相對來說,張敏是在傳統中創新,所以有了“東灶魚頭”,張睛則是在創新中保持傳統,所以有了“揭小明”。

張敏創立“東灶魚頭”時,先是用三個月時間,找無數人試試“魚頭火鍋”,爭取用四川麻辣征服“順德胃”,用改良方法做到“好吃不上火”,成為延續至今的賣點。

張敏在“揭小明”上下的是年輕人的功夫,做的是新傳播手段,出道之路與東灶迥異。比如,小明,親切又熟悉,通過品牌人格化,代入生活日常。推廣渠道也則重網絡平臺。

揭小明2.0门店效果图.png

“揭小明”2.0門店效果圖

在餐飲戰場上,“父女兵”戰法各有不同。

最直接的分歧在門店裝修風格上,張敏習慣用東灶的裝修風格來評價揭小明。張睛也不太認同,認為東灶主打商務客群,揭小明則多是面年輕群體。

有意思的是,在餐飲IP打造上,張敏和張晴都幾無差別。張敏、張晴也積極探路個人IP打造,他們信奉“真實才是最好的人設”,讓公司有更多的斜杠青年,為品牌高質量發展探索多元屬性。

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消費主張,不同的推廣渠道,一句話,不一樣的特性,當然有不一樣的打法。

但是,在“標准化”打法上,“父女兵”是空前一致的。

東灶集團,順德第一家獲得中央廚房配送中心資格的餐飲企業。實現了全過程標准化,建立了中央廚房和配送中心,形成自己專屬的物流配送系統,從源頭上保證食材的品質,並取得了國際認證體系。

標准化體系,是東灶集團保證服務質量與味道統一的致勝法寶。

廣東東灶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廚房工作人員正在處理食材.jpg

9月20日,广东东灶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厨房工作人员正在处理食材。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3).jpg

9月20日,廣東東灶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廚房工作人員正在處理食材。珠江商報記者林安迪攝

9月20日,广东东灶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火锅底料的发酵情况。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jpg

9月20日,廣東東灶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查看火鍋底料的發酵情況。珠江商報記者林安迪攝

9月20日,广东东灶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分装火锅底料。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jpg

9月20日,廣東東灶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分裝火鍋底料。珠江商報記者林安迪攝

如今,東灶集團已形成了“東灶魚頭火鍋、揭小明排檔火鍋、龍院燜菜火鍋、順德鱻門魚生、貝源聚順德豬雜粥、壯袁食品”等眾多品牌。在全國已開設幾十家直營連鎖店。

2022年3月,東灶魚頭火鍋廣州首店正式開業,成為東灶布局一線城市市場的開端。

东灶门店环境图.jpg

东灶门店环境图4.jpg

東灶門店環境圖

東灶的所有故事,要從巴中與順德兩地講起。

2024年1月29日,東灶餐飲集團總部封頂。

項目總投資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達產後預計年產值約2.2億元,稅收貢獻約1110萬元,可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

东灶集团绿化景观方案-2 拷贝.jpg

灶集團綠化景觀方案

牌匾1.jpg

牌匾2.jpg

牌匾3.jpg

牌匾4.jpg

張敏在致辭中談了三點感想。

一是創新謀發展,是東灶人永不過時的主題,二是實幹出標杆,是東灶人不懈追求的方向,三是信心有力量,是東灶人奮發向上的動力。

張敏的社會頭銜很多,“四川巴中校友南方助學基金會副會長”和“廣東省四川巴中總商會監事長”這兩個,是他格外看重的。

他說,當年來到順德,第一是自己填飽肚子,第二是改變家人的生活。如今生活好了,事業也少有成就,那就要“飲水思源,切莫忘本”。

在巴中,張敏和助學基金會發起了多項捐助活動。從初中到高中,每年捐助50個貧困學生,至今已持續十一年,受捐助者總數已過千人,相當部分都考上了大學,其中不乏名校。

作為巴中的政協委員,他還特別發起了一項助學提案並落實。張敏清楚記得,當他進入那所一所特殊學校時,深受震撼。

學校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加上待遇與付出極不相稱,留不住老師,學生從3歲到40歲,要麼殘疾要麼智障,狀況極為堪憂。為此,他自己首捐,僅廣東四川巴中總商會就捐了現金30多萬元,同時發動北京、上海等各地巴中鄉賢參與捐款捐物,並專門請了兩位後勤人員為學校服務,極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對於張敏來說,順德給了成長之路,巴中則是生命之源。追根溯源,不僅是餐飲品質的保障,更是人生理念的升華。

图片.png

有一點,我們必須相信,事業可跨界,人生唯有堅守。

在中國,叫張敏的有千千萬,但“張敏+東灶魚頭”的人,只有一個。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