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蒙古軍擅長騎射,之所以無敵天下靠的不是刀槍,而是弓箭。蒙古軍隊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極强的組合式弓箭,再加上蒙古騎兵的靈敏,使得蒙古人縱橫亞洲,無人可敵。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爲“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爲“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于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强,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强大,機動力却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强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爲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
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幷不强,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强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爲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
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