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2025年8月9日,首屆“鍋莊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舉辦。活動由中共馬爾康市委、馬爾康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舞蹈家協會、阿壩州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阿壩師範學院主辦,中共馬爾康市委宣傳部、馬爾康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和旅遊局承辦,阿壩師範學院藏漢雙語學院、阿壩師範學院嘉絨文化研究中心和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內蒙古各省(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協辦。
馬爾康市人大常務委員會主任龔芹芹,阿壩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尕讓他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馬爾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澤仁機,四川省文聯理研室二級調研員、省評協副秘書長潘存厚,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阿壩州藏文編譯局(正縣級幹部)巴桑,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李錦,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楊柳,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李勇,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物局)四級調研員劉海英,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陳超、鄧添天,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董晨晨等出席會議。國家一級播音員、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智庫專家歐陽子君主持會議。
馬爾康市人大常務委員會主任龔芹芹致辭
龔芹芹在致辭中表示,鍋莊是馬爾康最深厚的文化根脈和最動人的城市名片,本次活動是高原名城馬爾康推動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打破領域邊界,匯聚來自全國多個省區的學界專家、非遺傳承人與文藝團隊,搭建起學術結構、文藝工作者、政府部門與產業界的跨界對話平臺。她強調,馬爾康市將以文旅融合為抓手,推動鍋莊文化從舞臺藝術轉化為鄉村振興、惠及群眾的文化生產力。
阿壩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尕讓他致辭
尕讓他在致辭中表示,嘉絨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瑰寶,本次活動是守護文化根脈的重要實踐。阿壩師範學院作為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將依托“嘉絨文化研究中心”系統開展嘉絨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創新,持續加強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文旅融合、文化傳播與交流互鑒,讓鍋莊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賦能區域發展。
馬爾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澤仁機宣讀倡議書
倡議書簽約儀式現場
會議還發布了關於成立“馬爾康全國鍋莊文化保護與發展聯合會”倡議書,倡議凝聚全國鍋莊(圈舞)愛好者的力量,搭建共融共進舞臺。
蔣穎榮、海維清、楊海明、李錦分別作主旨發言
開幕式後進行了主題發言。麗江文化旅遊學院特聘教授蔣穎榮,成都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海維清,麗江文化旅遊學院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教授、博導楊海明,李錦分別作主旨演講。蔣穎榮以“平等、寬容、尊重:‘鍋莊舞文化’的倫理學研究”為題,細致解析鍋莊舞文化在維系神人關系、族群關系與社會和諧中的作用,認為應將其視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實踐。海維清以“中華‘圈舞’舞蹈文化遺存的符號學分析”為題,系統介紹“圈舞”符號結構的類型與內涵,強調“圈舞”不僅是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文化象征,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合和圓融的身體隱喻。楊海明以“大鍋莊撬動阿壩文旅創新——來自麗江的視角”為題,系統梳理阿壩與麗江在文旅發展上的差異,並提出以“大鍋莊思維”為引領,結合阿壩自身特色探索創新路徑,為民族地區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李錦以“嘉絨文化生態保護區與鍋莊文化保護”為題,提出文化生態保護需涵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整體性表達與當代發展四個方面,強調要在原生生態中進行整體性保護並實現與時代共生。隨後,會議分為三個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甘孜州文聯副主席、民協主席範河川,董晨晨,阿壩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宣傳統戰部部長查旺斯基分別主持。範河川、鄧添天、阿壩師範學院藏漢雙語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副教授多傑紮西代表各小組在閉幕式上作總結發言。
第一小組圍繞“鍋莊的人類文化記憶”展開討論。範河川、重慶工商大學教師白俊奎,桂林市黨史專家庫成員、廣西桂學研究會桂林分會特聘研究員寄小文從曆史維度出發,探討鍋莊舞的曆史演進、多民族文化交流及其在清代宮廷樂舞中的印跡。四川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實踐教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丹,迪慶州民協主席、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益新卓瑪聚焦藝術特征與保護傳承,分析得榮九步鍋莊的舞形樂律及迪慶鍋莊的生態保護策略。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舞蹈編導巴斯基,廣東醫科大學副教授葉遠飄從生活儀式與文化功能切入,探討鍋莊在婚俗禮儀與文化功能演變中的意義。鍋莊非遺傳承人班瑪龍真現場示範舞步,詮釋鍋莊文化魅力。
第二小組圍繞“鍋莊文化的多民族共同體活力與發展”“文旅融合視域下鍋莊文化品牌構建與產業化發展”展開討論。巴桑、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副教授楊麗梅認為應以文化根脈為魂、原創力為引擎,通過創新驅動推動鍋莊產業高質量發展。四川輕化工大學副教授郭祥,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政府督導委員會掛牌專職督學、龍泉驛區政協常委楊遠瓊,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講師賈藶力,四川傳媒學院講師丁田鑫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討鍋莊在文化記憶、愛國主義精神、文化資本轉化及情感紐帶構建中的作用。四川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黨委辦公室主任(副教授)薑海洋,四川省巴中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孫國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講師馬瑤從品牌建設與產業化角度切入,對嘉絨鍋莊的符號解析、產業路徑及品牌定位進行多案例比較與經驗總結。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講師李苗苗,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舞蹈學院專職教師王嘉瓏聚焦文旅融合與舞蹈演藝,探索旅遊產品整合與活態傳承的實踐路徑。
第三小組圍繞“嘉絨地區曆史文化研究”展開討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多爾吉,雲南民族大學教授阿錯,阿壩州編譯局原副局長阿根,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譯審紅音從語言、文獻與碑銘研究入手,闡釋嘉絨地區語言的學術價值、墨爾多山藏文文獻及土司藏文古籍整理的重要意義。四川大學教授鄒立波,四川音樂學院助理研究員盧婷,壤塘縣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索郎當周通過曆史事件、制度性表演及寺院名稱考證,揭示嘉絨地區多元曆史與宗教文化內涵。阿壩師範學院教授嚴木初,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齊米龍珍結合文旅視角,提出開發“毗盧遮那”文化旅遊線與“若木紐”看花節保護發展的建議。嘉絨文化研究會原會長格爾瑪,嘉絨文化研究會會長彭措就嘉絨文化研究的方法與實效提出建議。
分組討論現場
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阿壩州藏文編譯局(正縣級幹部)巴桑作大會總結
巴桑在大會總結中表示,本次會議成果豐碩,凝練出鍋莊文化的三大共識:一是解碼文化記憶基因。鍋莊的“圈舞”結構是中華文化標識性符號,其動作編碼承載藏羌彝走廊的曆史記憶,彰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精神內核。二是激活多民族共同體活力。鍋莊融合茶馬古道多民族文化,成為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需借助非遺數字化傳播應對現代化挑戰,煥發新的生命力。三是文旅融合下的品牌構建與產業發展。應突出大鍋莊的高古之美與生活美學,平衡非遺保護與產業活化,打造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親和力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價值共創的產業化升級。
與會者就鍋莊的曆史演進、藝術特征、多民族共享特性及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提出了諸多富有洞見的觀點與建議,為推動鍋莊文化系統保護、創造性轉化及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學理支撐與實踐思路。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鍋莊文化研究者、舞團代表及圈舞愛好者等100餘人參會。(來源:評論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