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李小琳:從“電力一姐”到詩書畫創作,“光明”之旅永不停歇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08-09

【亞洲文旅網訊】李小琳——華夏文化促進會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席、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創立行知絲路研究院並兼任校長、曾任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

曾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能源功勳終身成就人物”等殊榮,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商業“50女強人”,被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為“全球商界女性50強”。著有詩書畫集《詩琳畫卷》,出版《靜水深流》《羹方學》《唐詩情懷》等書籍

仲夏午後,李小琳的身影翩然而至,她面帶親切笑意,舉手投足間透出不凡的幹練與優雅。這份颯爽與從容,仿佛與她精彩豐沛的人生篇章,交織在光影中,緩緩鋪陳開來。

若人生是一本書,李小琳的人生有三個章節:其一,是孜孜不倦的求索之路,從電力專業知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她的求知之旅永無止境;其二,是創業治業的輝煌篇章,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電力行業耕耘探索、追求極致,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其三,是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承的詩意舞臺,創作詩書畫,為世人帶來美的啟迪,並投身社會教育與慈善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小琳的成長軌跡,緊密地鑲嵌在時代的脈絡之中。她的父親是曾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祖父則是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李碩勳。一家三代,傳承家國之志。而在家庭光環之外,李小琳更以一種獨立而堅韌之姿,書寫出了屬 新時代的巾幗傳奇。

李小琳主動選擇了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路,憑藉超凡的智慧與遠見卓識,以及腳踏實地的堅韌不拔與毅力,她完成了一場關於愛與力量、向美而行的光明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57.jpg

電力征程三十余載 創造傳奇 洞見未來

回想起童年的夜晚,李小琳常倚在窗邊,盼著父親歸來。一天,她拽著父親的衣角,仰頭問:“爸爸,你是做什麼的?”父親回答:“我是一名電力工作者。”“什麼是電力工作者?”父親指著窗外的萬家燈火告訴她:“就是帶來光明的人。”暑假,李小琳隨父親前往工地,吉普車顛簸在塵土間。父親頭戴安全帽,手持圖紙,目光如炬,指揮著建設。數月後,工地化作轟鳴的廠房。父親指著合閘開關對李小琳說:“小琳,看,光明就從這兒來!”她眼中閃著驚歎,懵懂中,心中種下了一顆光明的種子。

多年後,故鄉的一次見聞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20世紀80年代,四川宜賓夜色濃重,孩子們舉著火把,跋涉山路上學、回家。昏暗的煤油燈下,他們凍紅的小手緊握書本,雙眼努力辨認著文字,眼神卻亮如星辰。李小琳淚水滑落,心中立誓:“我要像父親一樣,把光明送到千家萬戶。”

正是這份樸素的初心,讓李小琳堅定地投身電力行業,赤誠耕耘三十餘載,成就了電力事業的巾幗傳奇,更書寫了中國電力行業改革與創新的時代新章。

李小琳大學畢業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電力行業方興未艾,機遇與挑戰並存。她主動選擇從基層技術員做起,邁出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車間成為她夢想的試煉場,她與工人並肩,調試機器,攻克難題。即便條件艱苦,她始終堅持。不僅如此,她從未停下求知的腳步,她先後攻讀清華大學電力專業碩士學位、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又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汲取全球先進管理理念。以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包容多元的視角,她回到祖國,一心為電力事業貢獻力量。

90年代,李小琳授命創業,赴港成立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中電國際),成為中國電力行業首家設立於中國香港的窗口公司,搭建中國電力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推動了中國電力行業的國際化、市場化和管理現代化。2004年,香港聯交所的鐘聲響起,中電國際子公司中國電力上市,中國電力步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李小琳由此成為當時香港H股、紅籌股中唯一的女性CEO,後接任中國電力董事長,掌舵市值百億企業。她以堅毅柔韌之姿,在男性主導的電力國際舞臺大放異彩,“電力一姐”的美名從此廣為流傳。這背後,是一條艱辛之路,但她憑藉視野、專業與洞見,點亮了光明的征程。

二十年前,面對電力產業模式相對單一的情況,李小琳帶領中電國際實現了從單一火電機組向火電、水電、新能源並舉的產業轉型,旗下企業遍佈全國及海外。她以創新之力,點燃行業星火。

不僅如此,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十年間,李小琳立足實際,提交了38份具有戰略前瞻性、政策銜接性、行業引領性的提案,聚焦新能源立法、能源產業轉型、智能電網等關鍵議題。這些提案理論與實踐並重,深刻洞見能源未來,不僅折射出電力行業從“保供”到“綠色轉型”的歷史脈絡,還為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了完整邏輯鏈,部分建議直接推動了國家相關政策出臺。直到“雙碳”目標的當下,李小琳的提案仍具理論與實踐意義。

作為首位率領央企發展新能源的企業家,她倡導“不僅要給世界帶來光明和動力,更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她還將中國企業家的風采帶到世界舞臺,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德國IEEE論壇等國際會議上,她為能源電力可持續發展提出倡議,展現國際擔當,贏得了廣泛認可與響應。

時光如梭,當年在家鄉煤油燈旁許下心願的小姑娘,肩負責任感與使命感,三十餘載以心為燈,已經實現了“把光明送到千家萬戶”的樸素願望,更點亮了電力事業的星河。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普遍缺電,到建成全球最大的電力工業體系;從火電為王,到佈局智能電網、新能源領跑全球,李小琳是中國電力大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和親身實踐者。她說:“我有一個無悔的青春,能夠將所學全部貢獻給社會,親歷這項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我非常欣慰。”

離開電力行業之際,她賦詞《水調歌頭·臨香江》以寄情懷:“離別一何久,二十度春秋。當年香江初綻,創業舞方遒。宏圖十載鑄成,同道攜手精進,千億耀紅籌。丹心光明曲,靜水起深流。百年業,千家暖,萬山秀。赤誠擔道義,碧水藍天志待酬。今朝清影相照,明天又啟征程,依舊笑回眸。”憶及過往,她感慨:“我有幸生於這個偉大的時代,能夠為社會、為大眾做出奉獻,我感到無上榮光。但這個榮光不是我自己實現的,而是時代賦予的。完成了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我無怨無悔。”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30.jpg

寄情詩書畫 探索智慧與覺知

2018年,李小琳主動申請退休,迎來嶄新的人生階段——從理性的電力高塔優雅轉身,徜徉于詩意雋永的墨海,以詩書畫為舟,追尋更深的平靜與智慧,更以文化與藝術的覺醒之姿,成為身心靈的光明使者。

書法,是她心之航線的起點。她從書聖王羲之的作品入手,深入研習。回憶初習書法,她笑著自嘲:“剛開始寫的字,真是不能看。”但她精進篤行,日日揮毫,筆鋒流轉間,一切筆法皆化為心法。她說:“書法不僅是技藝,更是智慧與覺悟的功課。”以聖賢為鏡,不斷參照對比,學習揣摩字的陰陽起伏、點畫結構。字裡行間,明心見性。

這份對於書香墨海的深沉熱愛,源于童年時奶奶給予的啟蒙。小時候,李小琳常見奶奶伏案寫字,行雲流水,墨韻如詩。李小琳學著奶奶的樣子,鋪紙研磨,寫字畫畫。書桌上,竹影搖曳,如同陽光透過窗戶繪就的畫卷。奶奶常帶李小琳觀竹賞花,領略新筍破土、寒梅傲雪、落英繽紛的意趣,還曾向李小琳娓娓講述衛夫人為王羲之教授書法課的故事,“高峰墜石”“千里陣雲”“萬歲枯藤”的典故讓李小琳聽得出神,至今難忘。

這種對傳統的珍視和對自然的敏銳覺知,在李小琳心中從未消減。如今,她的國畫作品充滿著更加豐沛的生活意趣與生命感悟。2022年,李小琳每日觀竹,數月後,她以五個晝夜的忘我創作,成就巨幅畫作《九天君竹》。這幅高8米、長16米的作品,自宋元以來尺幅罕有,整幅作品氣勢磅礴、墨色濃淡相映,竹枝遒勁、堅韌挺拔,充滿清雅靈動的詩意。畫成之夜,恰逢農曆九月十五,滿月皎潔,她題下一闋《洞仙歌·九天君竹》,其中一句“擷朗月,賞風華,天下誰人獨知君”又何嘗不是她豁達心境的縮影與寫照。

天人合一,詠物抒懷。李小琳的詩書畫,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式情懷。她將人生經歷濃縮於一幅幅七言楹聯之中,展現出淡泊的處世哲學;她用一件件作品表達風骨意境,傳遞“君當如梅,笑迎霜雪;君當如蘭,寧靜致遠;君當如竹,高風亮節;君當如菊,寒芳自好;君當如蓮,純真自然;君有丹心,綻放生命”的高遠志行。

2024年,在新中國七十五周年華誕、中電國際成立三十周年、中國電力上市二十周年之際,她以一幅大氣明豔的重彩牡丹作為獻禮,並賦詞《滿江紅·牡丹》抒發心中激蕩:“花蕊如詩藏深意,彩筆夢飛紅纓綻,但回首,念歲月芳華,已無憾。”在她心中,從梅蘭竹菊的四季輪回,到荷蓮的清淨、牡丹的豔麗,就如同人的生命,歷經流轉,體驗過五味雜陳,終將收穫覺悟,迎來飽滿的綻放。

李小琳的國畫創作充分尊重傳統,又不斷生髮出創新的枝芽。她的創作既注重宏觀把握,又精於細節處理。她對於色彩有著獨特感受,嘗試用西方繪畫技法使色彩更加鮮豔,並將寫意的空靈意境與印象派的朦朧筆觸完美結合。

她的藝術創新不止於紙上。2025年3月,她的數字藝術展《蓮荷世界·水墨丹心》在澳門開幕,她用AI技術讓傳統水墨煥發新生,展現出更加生動和沉浸式的表達。開幕現場,她在光影中翩然起舞,為這場藝術盛宴增添了別樣的風采,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與讚歎。

幾年前,李小琳的詩書畫佳作集結為《詩琳畫卷》出版問世,引人撫卷沉思;而她的詩書畫個展《愛在人間·詩琳畫卷》,從北京、香港到澳門,更引發了廣泛的心靈共鳴。從文化學者到普通百姓,從名流雅士到純真少年,或安靜地在作品前駐足欣賞,或談笑風生共敘人生感悟,李小琳的筆墨展開生命哲思,更為觀者鋪就了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

她說:“我熱愛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它植根於我們的血脈,啟迪了我們的人生智慧。我也特別慶倖自己能夠熱愛藝術,因為藝術能夠滋養審美、提升修養,也使我在自己向美的過程中,還能夠帶領大家一起向美而行。”

她用詩書畫為語言,傳遞藝術之美,更以士人的家國情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詩書畫的世界中,孩子們純真的雙眼和國際友人好奇的目光,更使得她相信文化無疆;她關愛生命,學習和傳播中醫藥智慧,遵循《黃帝內經》等經典,構建自身的時空秩序,並提出“主動健康,造福人類社會”,讓國學智慧惠及更多人;她潛心公益事業,投身教育、傳承非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李小琳不斷踐行著“光明使者”的使命,將智慧與覺知的清輝灑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44.jpg

向美而行   傳遞“美力”能量

在李小琳成長為堅定自我的路上,來自長輩的言傳身教如燈火相伴,春風化雨般塑造著她的人格與力量。

李小琳依稀記得,小時候,她的衣服穿小了,父親會細心找來布頭,親手加長拼接,針腳細密整齊,長大後,她為父親買新衣,父親卻總說夠穿就好,一件衣服一穿便是二十年,這份樸素深深影響了她;父親熱愛學習、勤於工作,深夜常挑燈夜讀,她為父親遞去熱茶,父親還沉浸在書海中,這份對知識的渴求與專注,讓她學會了求知與認真。

李小琳的成長更不乏女性力量的鼓舞。她說:“奶奶和媽媽是我最重要的女性榜樣。”戰爭年代,奶奶一邊躲避敵人追擊,一邊教書;和平年代,她在晚輩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李小琳幼年時,父親調動到北京工作,母親獨自帶著李小琳生活,艱苦條件下依舊守護著希望;母親作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創始成員,每年六一都會堅持親自給孩子們準備禮物。

李小琳感悟道:“我認為一個女性,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是女兒、妻子、母親。是奶奶和母親讓我學會了獨立、自主、堅強、熱愛自由的特質與品格。而內外兼修,剛柔並濟,美麗加力量,正是我們女性永遠的課題。”在她的散文集《靜水流深》中,她提出“美力”的概念,並對其中涵蓋的學習力、持恒力、平衡力、親和力、決斷力做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生活中,李小琳的身上有著女性最柔軟的特質。父親與母親在鑽石婚紀念日,李小琳送去99朵玫瑰,父親雖斥責浪費,卻雙眼含淚。李小琳回憶說:“那是父親最後一次看大海,他與母親相濡以沫,教會我如何生活。”她珍視親情和家庭的溫暖,如今每完成一幅畫,她都向母親彙報,在母親的喜悅與鼓勵中獲得能量。而作為長輩,每當提及家中晚輩,李小琳的眼波中又透露出慈愛的光。

她善待生活,尊重生命節律,每日作息蘊含傳統智慧。清晨五點,讀書習字,練八段錦、五禽戲,上午研思寫作,午後散步品茗,或談話議事,傍晚偶爾與友人相聚,夜間打坐冥想、泡腳安神,十一點入眠,依中醫經絡順時而動。每日,她以日記凝心,每十年成一書,點滴覺知匯成生命之河。

作為活躍在事業舞臺和藝術世界的女性,李小琳對於中國女性之美有著獨到的領悟,對於“時尚”更做出了閃亮的注解。作為企業家,她身著職業裝,在國際舞臺展現出中國當代職業女性的颯爽幹練;在藝術世界,她常著中式服裝,傳遞中國之美。她說:“美不止有一種,它應該是多彩多元的。我認為‘中國美’在於合適、和諧,並能夠體現中華文化。而真正的‘時尚’,是能夠合乎場合、禮儀,並展現出一個人的氣質風貌、投射出心靈之美。”

李小琳的生日恰逢六一兒童節,恰如她的生命底色——快樂純真,洋溢著原始的喜悅。雙子座的她,保有純真篤定的內核,也如棱鏡般,映射出多面的光彩:事業上,敏銳堅毅;藝術中,清雅詩意;生活中,柔軟知性,卻也意氣風發。年過一甲子,如今的李小琳雙眸依舊清澈明亮,不時閃耀出少年之光,而內裡,是歷經世事後智慧覺知的靈魂。她對生命的理解,簡單卻深刻:“過好每一天、每一個當下,是最重要的事情。”

光明與力量,在李小琳的生命中是貫穿不變的主題與底色。從電力事業到藝術世界,從傳統文化到公益事業,李小琳以柔韌而堅毅之姿,揮灑出了一幅豐沛的生命畫卷。而作為“光明使者”,她的腳步還依舊在路上。

圖文來源:時尚芭莎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