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2月12日,習近平前往汶川縣映秀鎮考察。圖爲習近平到訪楊雲剛的餐館,體驗炸酥肉/新華社
編者按 2008年5月12日,一場巨震,奪取了四川省汶川縣數萬人生命,讓無數個家庭遭受到不堪回首的重創。
時光流逝,生活繼續。
十年後,大公報記者重訪地震灾區所見,當年的廢墟已不見踪影,山間密林將傷痕掩蓋;在香港、廣東等全國各地的支援下,一座座學校、醫院、新居拔地而起;無數破碎的家庭得以重組,親人朋友間相互扶持前行……整整十年時間,這裏都在講述著一個涅槃重生的故事。
值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大公報今日起推出“汶川地震十年回眸”系列報道,通過實地采訪,記錄個體、家庭、集體的故事,紀念那些被大地震改變了的生命軌迹,見證生命的頑强重生以及人間大愛的力量。
溯岷江河而上,順九環綫而行,雨後的映秀,空氣中的塵埃被清洗,藍天顯得更藍,一棟棟整潔漂亮的民居樓矗立在秀美的山川之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此游走觀賞,體驗一座安寧祥和小村莊特有的恬靜。若不是鎮內刻意保留的漩口中學地震遺址,人們或許會忘却這裏曾經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區。4月24日,記者踏上四川汶川縣映秀鎮的土地發現,經過十年重建和發展,今天的映秀已是5A級特色旅游景區,當地的人們也已擺脫傷痛,忙著接待游客,致富生活。
沿著映秀鎮內的東莞大道緩緩前行,垂柳依依的中段便是當地居民楊雲剛的新家。十年前,楊雲剛是小鎮街上一家駕校的教練。地震當天,他與其餘五名教練開著五輛教練車前往汶川。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天搖地動,他與後面的那輛車的司機眼睜睜地看著走在前面的三輛教練車,瞬間扭曲變形,消失在不遠的拐彎處。
十年過後,昔日的地震重灾區,如今景色如畫,游人如織/網絡圖片
39個重灾縣家家有新房
地震改變了楊雲剛的生活軌迹,他的家在震中蕩然無存。像楊雲剛一樣在地震中失去家園的人不計其數,灾後重建成爲當務之急的任務。
據四川省發改委公開的數據顯示,汶川地震灾後恢復重建歷時三年,到2011年9月底,四川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灾縣(市、區)完成重建項目29700個、總投資8613億元。
經過十年的建設,如今的映秀,奔流不息的漁子溪穿鎮而過,河兩岸矗立起一排排簇新的安置房,一些知名建築師也在這個山區小鎮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震中紀念地、映秀中心衛生院、映秀鎮青少年活動中心……天地映秀,宛如其名:“山水相映,風景秀美”。
老百姓重拾生活信心
走出過往,映秀鎮的新貌令人欣喜。行走在小鎮的大街小巷,如果不看周圍山巒上遺留的地震痕迹,仿佛到了一個比較富裕的村鎮,人們住著別墅,彼此間充滿溫情,給外來游客的皆是一張張笑臉。安詳的老人,活潑的孩童,忙著打理生意的男女,維護秩序的警員、城管,共同彙編出一幅祥和的圖景。
灾區援建房屋落成後,楊雲剛的生活也迎來了曙光,原爲駕校教練的他,與愛人雙雙“轉業”,當起了餐館老闆。楊雲剛的博愛新村豆花莊,店面是他和大女兒兩家所分得的兩套住房底層打通而成。
明亮寬敞的門面不僅引來了各方游客,今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考察時,也在他的餐館停留。楊雲剛告訴習近平,重建過後的映秀,游客絡繹不絕,每年扣除成本,大約能賺十五至二十萬元(人民幣)。
灾區重建房,已是當地最美的民居,除了滿足居住外,房子又成爲了當地居民謀生的基礎。不少居民也像楊雲剛一樣,在自家的房子底層營生。藉著映秀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東風,過去的灾民早已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行走在映秀的街道上,載滿客人的大巴車不時駛過,其中有學生,有背著行囊的年輕人,也有白髮蒼蒼的老者。據瞭解,去年映秀的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了2.7億元,其中1.7億元來自旅游業。
灾民自建新家 村落一步一景
圖:重建後的汶川,已沒有昔日灾區的痕迹,居民住上新房/網絡圖片
遠山鵝黃翠綠,色彩斑斕,近處油菜花惹眼,田野緩緩延伸,一片屋頂赭紅色的房子鑲嵌其間,仿如李白詩中的蓬萊仙境。這裏是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的白夥新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主要波及區和“4.20”蘆山地震的震中心。經過重建,白夥居民不僅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當地更建起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生活在此的人們臉上都有流露出滿滿的幸福感。
據瞭解,作爲就地就近恢復重建的新村聚居點,白夥采取“小組團、院落式、田園化”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理念進行建設,房屋戶型結構按三人、四人、五人戶等三種套型進行布局,層高控制爲兩層,完工後安置了農戶81戶,共295人。
家園重建完成後,白夥開始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重振當地經濟。統計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7年,蘆山共接待游客57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17億元,昔日的灾區已經變成了今日的景區。
川學校醫院比民居抗震標準高一級
圖爲幼稚園師生進行地震逃生演習/網絡圖片
在十年前那場特大地震中,四川汶川縣映秀鎮是震中地,當年,剛剛建起來才兩年的漩口中學在灾難中轟然倒塌,無情地帶走了55位師生的生命。如今,漩口中學遺址被保護起來,成爲“5.12汶川地震”的見證者之一。爲了防止悲劇重現,四川加强建築物抗禦地震灾害能力,其中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抗震標準要比當地民用建築提高一度設防。
走進漩口中學遺址,迎面的是一棟已垮塌的主教學樓,其一端嚴重傾斜,另一端下沉淹沒入泥土中……這所學校被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斷墻殘垣保留至今,不僅僅是讓人們銘記十年前那場灾難的慘烈,更提醒著相關部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避免慘劇再次發生。
據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科長曹爽介紹,目前該省內非抗震設防區內的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按抗震設防烈度6度進行設防,而抗震設防區內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抗震標準要比當地民用建築提高一度設防,如成都居民樓的抗震設防烈度爲七度的話,當地學校等公共建築的抗震設防烈度要達到八度。(記者 周亞明 鄧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