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開胃又祛濕的暖身燉湯——肉骨茶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6-07

【亞洲文旅網訊】肉骨茶是一種與新加坡華人,有著密切聯繫的新加坡特色美食。值得一提的是,名字中的“茶”字,跟茶水沒有關係,只是湯底的顏色跟茶相似,是一款燉湯美食。

當時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艱難,大部分都是碼頭勞力,馬來西亞一帶天氣又炎熱潮濕,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人們便把閩南、潮汕一帶喝茶的習慣加以改良,將藥膳加入茶湯中,並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等香料,與排骨等一起燉煮,再配上白米飯,便是一頓有湯有肉,開胃又祛濕的營養餐了。

1.jpg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多把南洋與賣豬仔劃上等號;慣性思考的結果,這些被賣來南洋當苦力的先輩們,很自然便成了肉骨茶的創始者,或是參與其中以突顯早期華人艱辛歲月的時代角色。據說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巴生,反正場景不外是港口就是碼頭。在清末時期,那時的華人為了離開動盪不安的國家,到來南洋謀生計。 那個時候,馬來西亞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在馬來西亞搜刮了許許多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英國,於是便在巴生(距離首都吉隆玻30公里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碼頭。當時,不少華人因為知識水準不高,來到馬來亞也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如當三輪車夫、在碼頭做苦力或采挖錫米,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

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是,他們並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2.jpg

由於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餚。而另一個名稱由來就是,據老巴生回憶,戰前在巴生南區一帶已經有好幾位永春老鄉在街頭巷尾擺賣家鄉小食,如蠔幹鹹飯,肉羹湯以及後來演變成肉骨茶的燉肉骨,只是當時沒肉骨茶一詞,都說是「吃肉骨」罷了。

3.jpg

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曾經在這些食攤當過夥計,後來在後街經營起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並以豬油炒飯取代蠔幹鹹飯,由於他在肉骨中加進中藥配方,大受食客歡迎。當時,由於其藥材成分能強身健體,肉骨茶因而大受勞動工人的歡迎,漸漸地肉骨茶獲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

這道菜做法不難,唯一費事的是配湯料。萬能的線上購物平臺有很多肉骨茶的湯包,放上1包,連同排骨、蒜頭一煲就是八九不離十的味道了,你也試試吧。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