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年創新燒製的火鳳凰紋飾盞
【大公報訊】 三百多件來自享有國家地理標誌的原產地建盞正在廣州傳統工藝美術中心展覽館展出,這是廣州首次舉辦原產地名家參與最多、品種最豐富、作品檔次最高的建盞精品展,代表着當下建盞生產技藝水平,樸實的材質、簡潔的線條、幻化的斑彩,向觀眾展示了「鬥茶神器」建盞的獨特魅力,為飲茶文化盛行的粵港澳地區市民帶來不一樣的文化享受。
建盞是特指出自福建建陽區轄內用原礦鐵胎泥、原礦釉石製成的茶盞。建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宋代是建盞的黃金時期,在八大名窰中排在前列,其時鬥茶風行天下,「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碗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文字,都是當時文人墨客撰寫的讚美建盞的名句。
宋徽宗是建盞最知名的代言人,他十分鍾愛這種茶器,建盞由此躋身朝廷貢品之列,至今產地一些藝人作坊裏還懸掛着宋徽宗後人所書瘦金體橫匾。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任劉建斌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建陽民間藝人攻關努力,建盞工藝得以恢復。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了兔毫、油滴、彩金、七彩窰變、祥雲、火鳳凰等不同紋飾的建盞,有的釉面光亮得像打蠟一樣,有的則是啞光且表面凹凸不平。原來,正宗建盞是用福建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黏土為胎底,這些黏土中含有一些未風化的斜長石、鈣長石以及石英粗顆粒。釉料也是取自當地山谷中,俗稱「釉庫」的釉料,這種釉料含鐵量較高,含磷較多,採回的釉土中還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增加釉中鈣的含量。一九八二年開始從事建盞製作的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蔡炳盛說,不同的紋飾,其實就是通過調整配方比例燒製而成。
一個建盞的製作,需要經過選瓷礦、礦石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窰、焙燒等工序。有趣的是,入窰之前所有建盞都一個模樣,僅僅是因為配方比例不同,以及燒製的時間和溫度差異,出窰時就有了千般顏色。不過,蔡炳盛說建盞燒製的成功率僅在一成至二成之間,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當,手藝人需要根據不同的氣候和溫度濕度進行爐溫控制。
本次展覽至八月五日結束。